桑园里不仅种桑树,还种上生姜、土豆、食用菌……10月29日,记者从重庆市蚕桑科技重大专项“优质高效生态蚕业生产模式研究与基地示范”结题验收会上获悉,“桑+X”复合生产模式进行了3年多的示范应用,每亩桑园的综合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今后通过加大推广,将有效推动重庆市桑蚕产业的发展。
“生产模式单一,资源利用率低,这一直是制约重庆市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项目承担单位、市蚕业管理总站的负责人坦言,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蚕茧、蚕丝价格下滑,严重挫伤了我市蚕农的积极性。
为此,重庆市于2009年启动了该项目,开展优质高效生态蚕业生产模式的研究与示范,由项目组率先提出“桑+X”复合生产模式,并分别在云阳、合川和黔江建立了示范基地和试验区6517亩。
比如在云阳,蚕农在桑园里间作粮食作物,然后用粮食来酿酒,同时,在桑园里养牛,牛粪则可以为桑树提供肥料。此外,桑枝还能用来种植食用菌。
此外,项目组通过攻克多批次滚动养蚕关键技术,让蚕农每年的养蚕次数提高了一倍。“目前,农村普遍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养蚕次数由每年3-4次提高到6-8次,不仅减少了蚕农每次养蚕的劳动强度,还能优化桑蚕生产方式,让蚕农实现增收。”该负责人说,该项技术还获得201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且已推广到我市10余区县。
通过示范应用,该项目取得了良好效益。据统计,3个示范基地和试验区已实现平均亩桑产茧106公斤,养蚕单产36公斤/张,亩桑总收入4401元,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473万元。“今后,‘桑+X’还有望加大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