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美国媒体发表文章“教训”美国,让很多美国人很不自在。(资料图片)
党建军 赵海建 王希怡 主持人:王希怡
本报国际问题资深编辑 北大三剑客
新闻背景
11日,美国一家主流媒体网站刊登俄总统普京撰写的评论文章,呼吁美国政府通过联合国和平解决叙利亚化武危机,而不是悍然发动军事行动。
普京在这篇名为《俄罗斯呼吁审慎》的文章中写道,近期叙利亚局势的进展促使他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向美国民众与政治领袖表达他的观点。
党建军:普京这次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是一个比较高调的举动。如今正值奥巴马为叙利亚问题左右为难之际,普京通过这篇文章给美国人“上了一课”,估计让奥巴马和很多美国人都感觉不爽。
普京文章绵里藏针
王希怡:对。普京这篇评论文章可谓绵里藏针。文章题目是《俄罗斯呼吁审慎》(A Plea For Caution From Russia),Plea有“恳求”之意;而且,普京还很“识做”地在文章中提到与奥巴马之间的互信在增强。但普京话锋一转,对奥巴马动武计划直截了当地进行了批评。
赵海建:普京在文章里指出美国应尊重国际法,不能绕过联合国机制单干,而且还狠批了奥巴马的“美国例外论”一顿,整篇文章写得可谓“义正词严,有理有据”。
王希怡:普京一方面占领维护和平的道德制高点,另一方面又给了骑虎难下的奥巴马台阶下,把好处都占了,现在奥巴马估计内伤很重,憋得够呛。
党建军:很多美国人最受不了的正是这一点,以往都是他们居高临下地教训别人,这次他们变成被教训的对象,优越感受到狠狠的打击。就美俄关系来说,以往美国总对俄指手画脚,横加指责,这回轮到美国被俄罗斯“批评”。
普京“亮剑”时机恰当
党建军:普京这一招还是很高明的。他这篇文章不仅是给美国人看的,也是给全世界人民看的。在美国对叙利亚意欲动武之际,俄罗斯成为了阻止战争的一方,这让俄罗斯赢得了人心,而美国失去了人心。而且,普京跟奥巴马的形象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普京的形象瞬间显得高大起来。
赵海建:最近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越来越高调,特别是“化武换和平”的提议,成为近期叙利亚局势的一个转折点,使得俄罗斯似乎超越了美国,成为叙利亚问题上的主导者。
王希怡:我感觉普京“化武换和平”的方案应该是酝酿了一段时间的,在奥巴马被到底打还是不打这个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普京及时“亮剑”,时间点抓得相当好。
赵海建:此前,奥巴马和普京在G20峰会上曾短暂会晤。我还一度猜测“化武换和平”是不是两人私下里协商形成的一个结果,但如今普京这篇评论文章就像给了奥巴马一刀,所以这个猜想应该不成立了。
俄罗斯退无可退
王希怡:普京上一次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是在1999年11月,正值俄罗斯出兵车臣之际。那一次,普京发表的文章题为“为何我们必须行动”,阐述了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的立场。在我看来,普京那篇文章解释的意味颇浓,跟这次评论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果决的风格反差挺大。
党建军:这种反差很有意思。1999年的俄罗斯跟现在的俄罗斯相比差别非常大,1999年的普京跟现在的普京也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俄罗斯经济仍很虚弱,普京也是刚上台,而且还只是俄罗斯总理而不是总统,自身的地位还不是很稳固,他在美国面前摆出的姿态是比较低调的。现在,俄罗斯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而普京已第三度任总统,中间还当了4年总理,先后跟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三任美国总统打过交道,完全有底气知道怎样对付美国。
赵海建:毕竟俄罗斯和美国围绕一些地区冲突较量了很多回合。此外,我感觉俄罗斯在跟西方的较量中也有点被逼到了无路可退的意味,必须绝地反击。比如说,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最后据点了,如果再不强硬,就会失去这个据点了。
普京应获诺贝尔和平奖?
王希怡:普京现在可谓是叙利亚变局中的大赢家。在俄提出“化武换和平”提议之后,这两天有人提议普京应该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与此同时,奥巴马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却因为对叙利亚“磨刀霍霍”,被舆论损得够呛。
党建军:如果叙利亚“化武换和平”的方案能顺利推行,避免了美国对叙利亚的武力干涉,那么提名普京竞逐和平奖一点都不会不靠谱。至少跟奥巴马相比,普京是做了实事,而奥巴马当年喊了几句口号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可以说,如果真能避免美国对叙利亚动武,普京肯定比奥巴马更有资格得和平奖。
赵海建:对,至少普京至少给该地区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不过,我个人感觉普京要得诺贝尔和平奖很难,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奖项政治倾向太明显,而且西方对俄罗斯和普京一直很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