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离开哈萨克斯坦,抵达俄罗斯时,关于哈萨克斯坦的一切,又浮上脑海,让人难忘。
记者8月9日进入哈萨克斯坦,从最南部与中国新疆接壤的多斯托克,经原首都阿拉木图、巴尔喀什、现首都阿斯塔纳,到达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城市库斯塔奈。在9天时间里,记者走完2000多公里行程,哈萨克斯坦给记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印象一:地广人稀
城市的车站、商场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农村几乎所有的土地都被开垦成耕地,这是在重庆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见惯不惊的景象。
不过,哈国却截然不同:汽车走了上百公里,沿途皆为漫无边际的草原,很难见到一个人,甚至一头动物。一眼望去,茫茫的草原向远方无限蔓延,最后和平直的天际线重合。
在哈国的最大城市阿斯塔纳,从早到晚没有堵车,甚至最繁华的步行街,也比国内的县城还要冷清。
哈萨克斯坦人口只有1000多万,相当于重庆的1/3,而国土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0个重庆。由此不难计算出:哈萨克斯坦国民的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重庆的90倍。
印象二:行车礼貌
出于对渝新欧媒体行活动的高度重视,哈方派出了警车开道。媒体车队尾随警车,一字长蛇,呼啸而去,在非高速路上也能达到上百公里的时速。
警车几乎是压着道路中线走,沿途汽车纷纷靠边,有些人甚至把车开到公路界外,停车等候媒体车队通过。
哈国国民有良好的交通习惯。在城市,记者注意到,很少有车闯黄灯,几乎没有车鸣笛;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一旦有行人经过,所有车辆均不约而同停下来。在乡村,车辆不分白天夜晚开大灯,不鸣笛,行经居民区时主动减速。
印象三:服务业欠发达
每天赶数百公里路,记者一行几乎每天都不得不在公路边的小餐厅吃午餐。这些餐厅远比中国国内高速公路或省道的服务区简陋,有的甚至就是一两顶毡房,食客需要在里面席地而坐。食物也很简单——一盘面包、一盘手抓羊肉、一杯红茶。让人更苦恼的是,需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吃上。
即便在城市,情况也差不多。在库斯塔奈,记者一行等候近两个小时,菜都没有全部上齐,餐厅老板最后只能把菜送到酒店来。
印象四:汽油便宜
每前行三四百公里,车队需要加一次油。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汽油比国内便宜。哈国汽油通产为92号、95号两个规格,价格折合人民币在每升4.5元至5.5元之间。
而记者在哈期间,手机一直收到国内某成品油分析机构发来的短信,预判汽油将进入涨价周期。
印象五:耕地、油气资源丰富
随团翻译哈里昆(音)家里有5000亩耕地。他介绍,农牧民可向政府申请土地,一般牧民家庭可以申请到3万亩草场。
阿斯塔纳以北一直到与俄罗斯接壤的北部地区,是哈国主要粮食产区。记者行经这里所见到的麦田,一望无际。麦田中间也没有田垄,金灿灿地向远方延伸,直抵蓝天白云。
除了耕地、草场,该国更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油气出口,成为哈国主要收入来源。中石油已经占据哈国4成的石油开采市场,而上海、北京的市民,也已经用上了包括哈国在内的中亚国家的天然气。
印象六:理发要120元人民币
人口少,劳动力就金贵。但哈国普通国民收入并不高,物价却不低。
曾在西南大学读书的叶里新(音),目前在哈国的欧亚大学教书,他的月收入折合人民币仅有4000多元。而他所居住的阿斯塔纳,一套稍微像样的公寓房,需要近5000元的月租金。为了生活,叶里新需要在外找一些兼职工作。
据了解,哈国基层公务员收入折合人民币约6000元,城市银行员工这样的“金领”约12000元——并不比中国高多少。
但这里的物价,着实高得离谱。例如,在阿斯塔纳,理发的价格约为120元人民币,羊肉每公斤80元,连本地盛产的西瓜价格也是中国新疆的5倍以上。
人力资源短缺,是哈国在从资源型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型的一道难题。据了解,为吸引移民,哈国向全世界哈萨克族人发出邀请,新移民可以获得约2万人民币的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