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不久前,来自市国土房管局的一份勘查资料显示,重庆市矿泉水天然资源总量约为2.5亿立方米/年,可采资源量约7000万立方米/年。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8家合格的矿泉水生产企业,实际开采量仅为15.75万吨/年,仅占资源总量的0.175%。
资源多、开采少,是我市矿泉水不可忽视的现状。面对市场的不断萎缩——
回忆起去年底一家矿泉水企业的倒闭,熊代富现在都有些心悸。
他是重庆安吉尔饮水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做了多年矿泉水生意的他,如今遇到了可能是事业上最大的瓶颈。
“企业每年能不亏钱就是最好的消息,重庆的矿泉水企业确实举步维艰了。过几年,可能重庆产的矿泉水市场份额还会萎缩。”熊代富无奈的感叹,也道出了我市仅剩的8家矿泉水企业的心声。
守着丰富的资源,这些企业开始酝酿一场翻身仗。
重庆的矿泉水不比“依云”差
一直以来,我市的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较为丰富。根据已有的勘查资料,我市矿泉水天然资源总量约在2.5亿立方米/年,可采资源量约7000万立方米/年。
“重庆矿泉水的水质不比国际名牌‘依云’差。”市地质矿业协会会长王伯清说,我市的矿泉水资源类型主要为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锶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偏硅酸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和锂+锶饮用天然矿泉水等4种,它们都有天然优质、低矿化度、低硬度、中弱碱性的特性,不仅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相关标准,无污染,不含致病菌、重金属元素,富含铁、铜、硒、碘、氡等10余种于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较好的营养保健作用,口感也相当的纯正。他说,曾有位日本专家著书称:矿泉水才是真正的好药。
带着这些优质“背景”,重庆的矿泉水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崭露头角。没过几年便发展得十分兴盛,人气最旺时,全市共有37家矿泉水企业,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龙头的中梁山矿泉水,更因借力亚运会的成功营销,跻身全国矿泉水十强榜,抢得国内矿泉水市场近七成份额。
好景不长。
伴随着资金、管理等原因,企业在2010年减至12家。2012年5月,全市能维持生产的企业仅剩9家,到当年底,随着一家企业的倒闭,我市的矿泉水企业只留下8家。
“企业数量不到繁盛时期的1/5,总产量也少得可怜。”王伯清说,目前,我市8家企业的矿泉水总产量约325万桶,“四川最小的峨眉矿泉水厂,一年的矿泉水产量都有700万桶,我们8家厂还抵不过人家1个厂。”
“没有充用利用的天然矿泉水流到江河溪流中,与地表水混合成了普通淡水,它便失去了天然、健康的优质水源特性啊。”每每谈及此,王伯清都会有些难过。
储量大、采量小、市场小,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反差?
“外患内忧”双重夹击
去年,市地质矿业协会曾写过一份《关于市场少见重庆天然矿泉水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称,阻碍重庆矿泉水企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一大、三高、一低”。
一大是指建厂投资大。
任何一个矿泉水生产厂,都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建设,所有设备、管理都须是304食品级高级不锈钢。王伯清算了这样一笔账:建设一个中型矿泉水厂需要投资1500万元,水处理每小时40吨,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1200桶。但同样是生产水,纯净水的“门槛”便低了不少—— 一个每小时生产1200桶纯净水的厂,只需要投资500万元。
“我见过一个纯净水厂,租了50平方米的场地、买个过滤器就能开工了。”一家矿泉水生产企业的老总如是说,“投资差这么多,但售价却差不多。”
三高则是指生产成本高、运输费用高、质量标准高。
“要寻到一个合适、安全、干净的水源,必须在前期就经历勘查、化验、办证等十几个环节,还没投产,就先花掉一大笔钱。投产后,除了要缴纳污水处理费、矿产资源费、矿产税等十几种税费外,还要考虑运输费用。”王伯清说,当矿泉水运到城市后,还要分送到大街小巷的各个销售点,这又得支付一笔不小的人力搬运费。
“小三峡”桶装矿泉水就有过惨痛的教训。
重庆古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阳长江回忆,“小三峡”的水源地在北碚缙云山上,从北碚区运到渝中区,每桶水要多花1.2-1.5元的运送成本。“久而久之,承受不起这个消耗,只有忍痛割爱,放弃在渝中区的销售。”
此外,由于矿泉水有严格的国际认证标准,必须达到起码的元素含量才能上市。因此,对其卫生条件和消毒杀菌要求比纯净水更高、更严。生产过程中要保留有益物质,还要严格控制有害物质产生,所以控制难度大、增加的设备也多。
以上种种,导致矿泉水销售利润低。
在重庆,矿泉水和几乎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纯净水一个价。目前,重庆市场上的桶装纯净水和桶装矿泉水的每桶售价均为15-17元。但不少矿泉水生产企业却认为,矿泉水应当至少卖每桶20元以上,才能值回票价。
抱团取暖 参与竞争
“中梁山的发展路线是坚定地以矿泉水为核心。”该公司书记、执行董事徐兵说,小规模、高品质的定制化是中梁山的目标,而这也是提高商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
熊代富被“5100”等国产高档瓶装矿泉水激发了灵感,在改进自身水质的基础上生产包装精美的高档瓶装水,希望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同时,他也计划改变公司的产品结构,生产苏打水等备受消费者喜欢的“后起之秀”。“我还在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希望能在运输上获得支持。”
“小三峡”则“曲线救市”,在外地贴牌灌装后回渝销售,“这样价格可以卖高一些。”其负责人说。
雅佳康曾引进了一条瓶装矿泉水生产线,但现在却已停产,“走这条路确实拼不过其他的大企业。”雅佳康天然饮品公司销售经理李玲称,该公司打算专注做桶装矿泉水,“把它做大、做精。”同时,公司也将“咬牙”拿出一笔宣传费用,用于在广播、网络、电视等渠道进行大规模宣传,“东西再好,不吆喝也是卖不动,但愿现在意识到这一点还不晚。”李玲苦笑。
除了单打,企业们还决定抱团。
“我们重庆的企业没有窝里斗、很团结。”王伯清说,这是这些企业最大的优点,他希望这些企业能利用这一优势,以抱团的方式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恰好,这些企业也有此打算。
“不久前,我们8家企业坐下来谈了谈合作的事,没想到一拍即合。”李玲说,目前,企业们已达成了一致决定,初步打算以参股的形式成立一家新的销售公司,达到减少费用、平衡资源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