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用工业机器人“打工”,在劳动力成本走高、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都在盘算着这一问题。
在重庆,长安、力帆等不少企业的生产线上,早已“雇用”了如焊接、喷涂等工业机器人,全国工业机器人也主要集中运用于汽车工业和电子制造业,共占据59%的市场份额。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为3.5万台,约占全球总销量17%。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身怀绝技”的工业机器人将进入制造企业。预计在未来的3至5年内,也将有不少“重庆造”工业机器人出现在生产线上。
1
搬运机器人
边工作边“唱歌”
一台长1米2、宽32厘米、高27厘米的白色“小不点儿”,竟然能扛起1吨的重物,不用人操控它就能自动搬运到指定的地点。
这个“大力士”,就是嘉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AGV。如今,在重庆的达丰、富士康等很多笔电企业的生产车间,都能看到它忙碌的身影。
在这些生产车间里,地上铺设有引导磁条,这相当于是搬运机器人的行进轨道。机器人底部安装有驱动系统,利用磁感应器,它就能感应到磁条前进,在引导磁条上的RFID卡提示下,它还能自如地转弯。
“你不必担心在行进路上会发生交通事故,搬运机器人会一边行进一边‘唱歌’提醒人们它来了。”嘉义机电总经理刘辉成介绍,在启动、行进、停止和发生故障时,搬运机器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让人们意识到它的状态。比如,当它“唱”着一种歌曲行进时,突然遇到有人或障碍物,它会立即刹车,同时变换一种歌曲,提醒人们“挡路了”。
刘辉成告诉记者,这种搬运机器人很“勤快”,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它内部装的是铅酸电池,每台机器人都会像手机一样配备两电一充,工作12小时充一次电,6个小时电就充满了,所以很方便。”
刘辉成表示,按照搬运机器人功能的复杂程度不同,它的价格一般在每台六七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去年一年,其公司生产的搬运机器人在重庆就售了100台。
2
校表机器人
多手并用的“检定员”
灵活地转身、弯腰,用“手”抓起一只等待检测的电能表,安装到检定台上,待检定完毕后,又小心地抓起电能表,放回到一个周转箱中……在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大约1650平方米的计量中心检定车间,有6个这样的“检定员”在“上班”。
不过,这6个“检定员”并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由电科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智能检定机器人(俗称“”),如此熟练的动作,跟真正的检定员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是电能表柔性自动检定系统的一部分,它采用仿生学原理设计,可在检测过程中实施周转箱拆垛、取表、定位、上表、卸表等操作,精细化程度相当高,实现了全部‘无人化’的工作模式。”电科院副院长侯兴哲说。
记者看到,从弯腰抓起一只电能表,到安装完毕,校表机器人仅需要5秒钟的时间。据估测,一台校表机器人可以代替2个工人工作。
“除了正在使用的6台,下个月还会有17台校表机器人‘上岗’。”侯兴哲表示,目前使用的机器人均为1爪,最大承重6公斤,也就是说,一次只能抓起1只电能表。而新来的17台机器人中,有11台将是3爪。“这样,一台校表机器人一次就可以抓起3只电能表,实现‘多手’并用,工作效率更高。”
3
精密标准件全检机
“火眼金睛”精度达10微米
机械标准零部件的质量对成品设备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一个“小部件”不合格,可能导致整台设备面临瘫痪。但是,零部件外形尺寸小,而且数量巨大,谁能具有“火眼金睛”,一眼识别出那些不合格的零部件呢?
“我们自主研发的这款,就能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实时、精确地测量出零部件的各项指标。”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彬表示。
在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这台稍显庞大的机器人,在它中间的操作平台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各种零部件。不过,它一分钟就检测了1000个左右零部件。
“一般来说,它的检测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800至1100个,而且检测精度达到10微米。”郑彬说。
郑彬介绍,目前,国内使用的机械标准件筛选机多为珠三角地区研发的产品,“这款产品投入使用后,将有效弥补西南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据悉,这款精密标准件全检机将在第十四届中西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上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