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对市民来说,每个人都将拥有一张“经济身份证”。
什么样的信息会被征信机构采集?有不良信息是否意味着永远都有污点?碰到了错误记录的不良信息又该怎么办?昨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征信管理处负责人。
如何更正错误信息?
“我的身份证被别人盗用办了信用卡,又不知道他欠了款,信用记录受了影响。”市民刘苏说,担心自己今后不能贷款买房。
“像这种情况,个人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营管部征信管理处处长沈前敏说,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异议,应当按照规定对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
他说,如果相关信息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经核查仍不能确认的,对核查情况和异议内容应当予以记载。
信用污点会跟随人一辈子?
以前,信用卡个人不良记录只保存2年。
沈前敏告诉记者,《条例》明确了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超过5年,予以删除。如果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沈前敏表示,规定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的目的,在于促使个人改正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期限过长,信息主体信用重建的成本过高,期限太短,对信息主体的约束力不够。国际上一般都对个人的不良信息设定了保存时限,英国规定保留6年,韩国规定保留5年。
规范个人信息采集范围
个人信息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一些机构和个人可能会利用个人信息牟利。那么个人信息安全又该如何保障呢?
沈前敏说,《条例》严格规范了个人征信业务规则,包括: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此外,《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和限制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信息,包括:禁止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