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成立之初,两江新区即被赋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五大功能定位,承担着探索中国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发展之路的重要使命。在无经验可借鉴、无模式可参考的背景下,两江新区积极打基础、建平台,去年实现20.4%的GDP增速与高达2倍的进出口增长,这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地方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表示,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建立完善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既是两江新区的战略使命,亦为新区开发开放的着力点与落脚点。
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汤宗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立2年来多来,重庆两江新区深入探索内陆开放新路径,抓住全球和沿海产业大转移契机,垂直整合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并利用全球产能过剩、资本过剩的约束条件,运用跨国资本、港澳台资、内资等资本竞争的市场逻辑,不但吸引了一大批跨国企业落户,而且采取市场、资源、技术等多重要素组合,在汽车、电子信息、航空、医药、高端装备5大产业推进产业升级,为内陆地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增添了新范例。
基建「百日会战」告捷
汤宗伟表示,两江新区自2012年2月启动实施了三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全年计划完成投资368亿元,以改善城市环境,完善两江新区辐射中西部大市场的城市功能。
「百日会战」实施以来,数十万两江建设者全力奋战,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共开建道路211公里,开挖隧道8个,架设桥梁12座,立交9座,开工水厂10座、污水处理厂12座、变电站19座、燃气设施17项,通讯设施11项,实际完成投资406.8亿元,完成率达110.5%。这对两江新区形成国家级新区、国际化新区的战略形象,集聚全球高端产业要素、构建现代新型城市、完善辐射中西部的功能形态,极具重要意义。
发展平台迅速形成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围绕深化内陆开放,两江新区以向西开放为重点,深入探索内陆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其支撑平台已经迅速形成。
首先,两江新区拥有保税、金融、会展、物流、信息五大功能平台,其中保税港区内入驻企业和项目超过300个,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231亿元,聚合辐射中西部市场的开放功能建设正取得重大进展。
其次,两江新区拥有鱼复、龙兴、水土三个工业园区,2年来已经形成110多万平方公里规模,成为招商引资、支撑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新区将制造园、配套产业园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产城同步」与「产业融合」,避免了工业园区制作工业的单一形式,具备城市的综合功能。
两江新区2012年GDP高于浦东新区10.1%和滨海新区20.1%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浦东、滨海。
产业云集「骨架」渐实
两江新区构建以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航空、生物医药等5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其中在汽车、航空、电子信息领域,分别有龙头项目进驻。
在汽车领域,长安福特扩大投资,上汽通用五菱40万台整车项目落户,韩泰轮胎、霍尼韦尔等关键零部件企业投产;在电子信息领域,不但宏、和硕、纬创等发展迅猛,而且SK、京东方等龙头项目落户;在航空产业方面,重庆直投集团和两江航投集团分别引进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和瑞士皮拉图斯固定翼飞机项目,打造集制造、研发、运营、培训等于一体的航空航天产业链。在服务业领域,依托云计算等国际离岸信息信道,金融结算、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内陆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也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路径。
成内陆转型样本区
与成立之前的2009年相比,2012年两江新区主要经济指针规模是当年的近2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32倍,实际利用外资2.52倍,经济总量正好相当于直辖2年后的重庆1999年经济规模,基本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确立的2年翻一番的目标,两江新区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两江新区大力度开放型经济建设,极大的推动了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成为内陆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典型区域:经济转型方面,以5大产业集群发展为契机,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征明显;社会转型方面,以统筹城乡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高速推进,成为新区最鲜明的改革特征之一,依托大规模的发展,新区未来产能1.5万亿,可望提供100多万个就业岗位,解决就业;依托安置房、公租房高达2000多万方的规模,破解农民工和农转城人员的安居问题,不但提供合格工人,也成为新型城市化的应有之义;城市转型方面,两江新区秉持产城融合、生态文化建设融合的理念,从成立之初就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框架整体设计,逐步推进。
四大动力助推发展
从沿海开放到内陆开放,国家和重庆强力加快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形成以两江新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2012年两江新区承接全球要素,推进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
汤宗伟告诉记者,就2012年经济增长来看,新区主要增长动力表现在工业主导增强、投资拉动强劲、消费需求扩大、金融支持有力四方面。
2012年,两江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49.13亿元,同比增长27.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1%,达到近两年最高值,企业产销控制水平稳步提高。截至目前,两江新区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量从建区之初的54家增加到113家,2年时间增长1倍,约占全市的一半。
此外,随着城市向外拓展,商业环境逐渐完善,以及常住人口的稳定增长,新区消费市场增长强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稳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8.18亿元,占全市17.1%,同比增长23.1%。在大型商贸企业带动下,新区商品销售总额3432.33亿元,增长29.7%。其中,批发业完成销售额2795.41亿元,增长28.7%,零售业完成销售额636.92亿元,增长34.3%。
两江新区紧紧围绕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目标,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增强金融综合实力,加快提升金融业的区域集聚力和辐射力,在不断做大自身的同时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5.76亿元,增长39.5%,占GDP比重7.2%。截至12月末,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75.62亿元,比年初增加865.09亿元,占全市新增存款的27.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117.16亿元,比年初增加1051.70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49.4%,银行存贷比达到119.7%。新型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实现增加值34.36亿元,已占全区金融增加值32.5%。
两江新区欲建「香港工业园」
两江新区成立以来,众多的香港政要、知名企业家纷纷西进两江,寻求投资新机遇。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两江新区成立半年内两次拜访新区,他说,「1200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顶得上整个香港面积了,其发展不可限量」!2012年,香港政务司司长林瑞麟一行也考察了两江新区。9月,由香港工业总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总商会等四大商会负责人及成员组成的考察团一行考察了两江新区。香港工业总会表示,有意向在两江新区建设一个「香港工业园」。香港中华总商会则希望建立一个香港商业城项目。
汤宗伟告诉记者,在2012年两江新区实际利用外资中,港资占比63.6%,共20.21亿美元;港资项目65个,占全部利用外资的49.6%。总投资达11.45亿元的香港金润源柔性线路板及循环经济项目、总投资32亿元的太盟基金和太盟小贷公司等港资项目,先后落户两江新区。
金融方面,亚洲最大的多类型投资公司之一香港太盟投资集团总投资32亿元,在两江新区建设股权投资基金太盟基金和太盟小贷公司,并将乐语两江总部结算中心放在两江新区。大型并购类私募基金—金石基金投资33.5亿元在两江新区建设金石重庆两江外资PE,这将大大提速两江新区创新型金融和国际结算中心建设。地产方面,香港方兴地产(中国)有限公司中化集团方兴地产项目、新世界集团的重庆新世界白金五星级酒店项目已抢滩两江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方面,2012年5月16日,总投资达11.45亿元的香港金润源柔性线路板及循环经济项目在两江新区鱼复园区开工。
汤宗伟透露,未来两江新区将继续赴港招商,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板块与都市综合功能板块中,希望能吸纳更多的港资企业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