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美丽EBD·感恩与共创”活动在海王星大厦生态大厅举行。北部新区悉心打造10年的重庆EBD生态商务区以其独特的经济生态、科技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获得越来越多企业的垂青。
活动现场的LOGO墙上标记着霍尼韦尔、微软、ABB、APL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大牌”汇聚的EBD里,同样聚集着软件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基地、数字出版基地、文化与科技融合基地、高技术服务基地等“国字号”示范基地。
数字科技 文化创意
岁末年初,媒体总会盘点和展望。对于已经过去的2012年,《光明日报》将这一年里文化产业的主题词拟定为:“文化与科技融合。”
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组合”。文化与科技,一个看似柔美,一个看似刚毅,融合在一起,倒很像重庆的性格。
去年5月,北部新区捧回了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委授予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新招牌,成为全国首批、重庆唯一。
在这个资讯漫天、“创客”遍地的时代,数字化技术平台可谓风起“云”涌:“云报纸”变革了纸媒的传播方式,“云课堂”革新了教育方式,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高速融合互动,数字出版成为最直接的载体。
文化的“软”和科技的“硬”正在结合成新的竞争力。在北部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里,在全国第二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里,“文化是内容,科技是手段,提高生产力是终极目标”。
一家在互联网时代做着“慢生意”的猪八戒网,为公司、工作室、设计师等不同群体搭建起自由“交易”创意的国内最大网上平台。一家看似不起眼的网站维普资讯,用12000多种中文专业期刊构建起全球著名的中文专业信息服务“巨无霸”。
借着网络技术这个独特载体,像猪八戒网、维普资讯这样的企业,在北部新区将创意和资讯这些文化符号变成了产业链中的流通资本。这或许就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魅力,这或许就是数字出版的魅力。
如今,北部新区已拥有专业化数字出版基地平台、数字出版内容开发商和渠道提供商112家,服务外包企业197家,核心企业64家,获得互联网出版资质的企业10家(西部最多),构建了包含2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重点实验室、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些专家认为,创意是驱动力,科技是支撑力,科技是实现创意的必要条件。家住北部新区的插画师李欢,作为“创意”输出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达过“创意与创造力比技术和装备更值得关注”的期待。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看似“跨界”,看似“混搭”,实则是联通李欢这样的文化因子和猪八戒网、维普资讯这类技术平台的通道。
如今,连北部新区的宝林博物馆也搭上了科技快车,在互联网上开起了数字博物馆,让文化与科技融合,让历史和现实交织。华龙网、腾讯大渝网、课堂内外、商界传媒、天极网等企业更是撑起了“新区新传媒时代”。
随着中国出版发行交易云平台等项目的落户、重庆北部新区数字出版公共服务云平台(云梯网)的上线运营,未来几年,北部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将引进和培育文化科技骨干企业100家,产值达到200亿元。
软件世界 现代服务
1月16日,重庆服务外包产业协会年会上,5家企业获得了“2012年重庆服务外包领军型企业”称号,北部新区的美皇管理咨询(重庆)有限公司、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榜。同时,重庆西信天元数据资讯有限公司获得“2012年度重庆服务外包成长型企业”称号。
在北部新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像美皇、赛迪股份、西信天元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这里集聚了爱立信、中兴、华为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知名企业,集中了重庆市十大重点软件公司及70%以上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
早在2007年,科技部就认定了金算盘、南华中天、博恩科技等几家企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
2012年,北部新区引进了全国最大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全资子公司等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项目22个,总投资26亿元。截至2012年,基地里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已达550余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软件与服务外包全年总收入452亿元,列重庆市第一位。
北部新区不仅聚集着高科技企业,同时也推动着高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2011年5月,北部新区获得“重庆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授牌。
作为重庆率先打造的智能城市,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借北部新区之势,为企业提供着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服务。
2012年2月,北部新区易极付公司成为重庆首家获得央行批准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未来三五年,一定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确定未来格局的关键时期,两年内,易极付要争取做到行业前四名!”或许正是看到第三方支付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撑力不断增强,易极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新翔才能发出如此“豪言”。
除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抢滩之外,目前,北部新区金融机构数量和银行保险市级机构数量位列重庆第三,新型金融机构总数位列重庆第一,全市四大担保机构齐聚北部新区,行业效益全市最优。这些金融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着最坚实的保障。
云端之上,数据集散,重庆移动、重庆电信、重庆新联通的总部和通信枢纽位于区内,拥有12条155M带宽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相当于我国第四个国际信息端口局。
专门为软件企业量身打造的北部新区软件园已基本建成;投资5亿元的重庆软件与服务外包国际培训学院,将能提供9000名学员的综合培训、3000名学员的住宿及生活配套服务,一期建设已全面动工。与市经信委、重庆大学等4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北部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内软件企业输送人才。
生物医药 人才创新
2011年,原英国外交国务大臣杰里米·布朗访问重庆,特别走访了北部新区科技企业海扶公司。他对那把将西门子等国际豪门“斩落马下”的“海扶刀”充满了好奇。
海扶公司凭借那把世界首创、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扶刀”,在2005年与重庆医科大学等单位一同组建中国数字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像海扶公司一样,北部新区科技企业重庆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以其自主研发的“血液净化科研项目”捧回“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本土企业成为了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顶梁柱”。
在这里,以华邦制药、药友制药、庆余堂制药、西南药业、安科医疗器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2012年,北部新区电气机械、电子制造、医药及器械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实现产值42.6亿元、15.7亿元、2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2.7%、39.5%和22.6%,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
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北部新区创新药物研发能力跨入全国领先行列。2010年以来,重庆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搭建专业性研发平台14个;组建省部级及以上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5个,现累计已达53个,其中国家级7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6个、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40个、临床批件20个,发表高水平论文204篇;连续3年基地年产值增长30%,增幅位居全国前列;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投入占R&D的5%,是重庆R&D投入比重最大的领域。
北部新区去年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8家,高新技术产品151个,居全市第一;开展3批次专利审查员实践活动,全年完成专利授权457项;组织申报重庆市重点新产品50个,推荐火炬计划项目3项,办理技术开发转让合同192项,合同成交总额8019万元。
在这些专利、项目、产品背后,是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努力。
“有物流公司找到我们谈合作,准备在RFID人员物体定位平台和支付平台基础上,打造新的‘物流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我们还在和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合作研发个人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我们研发的国际信用卡支付平台和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线后,预计将实现超过30亿元的线上交易。”澳大利亚归国博士、北极鸥软件公司董事长王维远成功入选重庆“百人计划”,如今正在北部新区实现着他的创业创新梦。
作为重庆唯一一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已吸引在此创新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6人、重庆“百人计划”专家14人。
去年,“全英学联创业大赛”重庆特别行动和“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暨百名海外博士重庆行”两项活动在北部新区举行,来自海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的高层次人才汇聚重庆,对接项目。部分高层次人才在近距离感受新区魅力后,当场与有关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对于海外人才的选择,早于他们驻足北部新区的邓文中院士的话颇具代表性。这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著名桥梁建筑工程大师,曾将北部新区喻为他的“福地”。他不仅将林同棪国际公司的中国总部设在了北部新区,而且进一步将达尔集团引入了北部新区。
“国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等北部新区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越来越成为高层次人才汇集之地。
1月17日,北部新区经济工作会上传来新的消息:未来,北部新区将紧盯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基地牌子最多,高新技术企业最多,高新技术产品最多,高新技术产品专利授权数最多,公共技术中心与研发平台最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平台最多,博士、院士工作站最多的重庆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目标;用好、用活国家级创新基地的集聚效应和配套政策,着力发展云计算应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出版传媒、创意设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打造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建好国家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扶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平台,着力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着力集聚国家级研发中心、平台,力争新增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为201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总量50%打牢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