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超过重庆市平均增速;GDP增速达14.8%,总量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大环境下,重庆市万州区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稳增长“答卷”。
地处三峡库区、一度深陷“产业空虚”困境的万州,近年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抢抓机遇招商引资,推动工业集群发展,成为重庆稳增长、促转型的“排头兵”。
于市场低迷中抓机遇 “大项目”频频落地
秋冬之交,记者来到万州区新田镇长江右岸的一处工地,总投资240亿元的神华集团万州港电一体化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几年后,一个6×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及千万吨级储煤中转基地,将在这里崛起。
“单个工业项目投资上百亿元,过去想都不敢想。”万州区经信委副主任贺斌记忆犹新,在移民搬迁时期,万州370余家工矿企业九成关闭破产,2002年工业增加值仅22亿元,“旧的垮掉了,新的没有来,进入了痛苦的‘产业空虚’期”。
嬗变,往往孕育于阵痛之中。2008年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兴起。地处三峡库区的万州优势凸显:三峡蓄水后,万州坐拥长江深水良港,物流成本低廉,还有充足的劳动力,以及一系列国家产业扶持政策……
“只有努力将经济低迷的形势转化为招商引资的机遇,才能实现发展的突破”。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说。一场场瞄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省市及重庆主城的承接式招商随即兴起,一个个“大项目”相继落户万州。
今年以来,一些地方的企业投资热情下滑,但工业资本对万州的投资热度依旧不减。前三季度,仅万州经开区就新签约项目43个,协议投资额327.4亿元,包括神华港电、西部纺织城、施耐德电气西部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三峡燃气天然气工程等多个上10亿元项目。
力推工业集群发展 “稳增长”后劲十足
记者走进万州天子产业园,只见一辆辆轻型卡车正在装载外运。一个以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为龙头,汇集大批零部件企业的商用车集群,正加快形成。
长安跨越公司总经理助理张茂介绍,公司落户万州以来累计投入10多亿元,形成15万辆年产能力,还吸引了发动机、车架、汽车电子等13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入驻。未来3年,将进一步拉动30多家零部件企业到库区布局,形成总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链。
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万州推进工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
“过去万州的工业企业就像一个个‘孤岛’,各搞各的,互不配套,始终难以做大。”贺斌说,近几年来,在大力招商的同时,万州坚持调结构,集中精力培育壮大特色化工、机械电子、能源建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五大集群。
万州拥有丰富的岩盐、天然气资源,但过去仅有一家大型制盐厂,通过引进湖北宜化、华歌生物两大龙头企业,带动培育起规模以上化工企业15家,形成真空制盐、制碱、氯代吡啶等上下游关联的产业集群,总产值近百亿元。轻纺曾是万州的传统主导产业,但因技术落后,未形成产业链,一度濒临“消亡”。为此,万州陆续引进三峡纺织、特星、忆凯制衣等一批骨干企业,“十二五”末将建成年产50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1000万件高档衬衣的中国西部纺织产业城。
集群式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今年前三季度,尽管受到市场需求不振的影响,万州五大集群产值仍增长21%,累计达423亿元。
创新驱动促转型 扶助微企添活力
复杂的经济形势,既带来发展压力,也为转型提供契机。万州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抓住时机提升研发、管理水平,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三峡技术纺织公司的车间,记者看到机器正开足马力生产,工人们忙而有序。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贾磊说:“今年纺织行业不太景气,但我们不仅完成了上半年销售任务,三四季度订单也很充足。这得益于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
贾磊透露,今年以来,三峡纺织公司一方面购进国际一流的制造、检测设备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等合作开发纺纱新技术,已成功申请技术专利2项,开发新产品23个。三峡纺织成功打入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及天津田歌、江苏联发等国内高端市场。
在做强“大工业”的同时,万州还积极扶助微型企业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到深圳打工多年的易章国去年初回到双河口街道创办电子元件厂,政府不仅提供了2.2万元项目补助金,还给予5万元贴息贷款,使他的企业迅速启动,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
目前,万州已发展微型企业7500多户,带动民间投资3亿多元,实现就业5万余人。“随着产业环境日益优化,万州已经形成‘大工业’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贺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