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在第20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来临之际,重庆市扶贫办宣称,以避暑休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今年再传捷报:短短的6、7、8三个月,逾两百万人次进村避暑,参与接待的农户达万余户,户均增收约1.6万元。
数据表明,乡村旅游正在成为重庆市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生力量,它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带动贫困地区其他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增收显著的扶贫新产业
今年5月,南川区三泉镇村民刘家强将几间房子倒腾出来,准备迎客。自从去年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刘家强就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主城区客人,家中常常“人满为患”;今年刘家强没有丝毫懈怠,原因是——村里又多了好几户农家乐,如果不在服务上精益求精,客人就有可能流失。
刘家强的“忧虑”,与重庆市强化乡村旅游的扶贫效应不无关系。今年,市扶贫办投入8000万元专项资金,并整合整村脱贫、高山移民和扶贫培训等各类资金约5亿元,新启动了77个贫困村的乡村旅游试点,同时还带动了57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加上去年先期启动的100个村,截至目前重庆市参与乡村旅游的接待点已有234个,接待农户达到了万余户。
作为一项新兴的扶贫产业,乡村旅游何以深受青睐?“因为有钱可赚,而且赚得相对轻松。”市扶贫办产业发展处处长孙元忠解释。
“水电气是一大开销,有时自家的菜和肉不够了要去买些,这是另一个开销,其他就没什么成本了。”涪陵区大木乡迎新村四组村民朱娟告诉记者。
根据测算,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利润率约为55%。换句话说,若定价每人每天50元,则每位游客的成本只有23元左右,利润则达到了27元。
照这样计算,一户村民每月接待8名游客,按每人每月花费1000元计算,其利润就有4400元。重庆市乡村旅游旺季集中于6、7、8三个月,仅此三月,农户便可增收万元以上。
正是由于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市扶贫办打算用3-5年时间,在每个贫困区县发展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片,带动5万农户参与,20万农户从事配套产业,使其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
促农增收脱贫是显而易见的效应,而乡村旅游之所以强势崛起,还因为它兼具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配套产业和促进城乡互动等重要作用。
“就拿我来说吧,力气活干起来有些困难了,但做做接待完全没有问题,不外乎就是叠叠被子、洗洗碗之类的嘛……”在黔江区冯家街道渔滩社区,70岁的村民李泽怀说。
记者了解到,对“剩”在农村的老年人和妇女而言,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劳动强度并不太大,这项产业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市场的火热,给其他传统产业也带来了勃勃生机。酉阳县后溪镇长谭村,开展乡村旅游后,叫响了“最美土家山寨”的名号,游客纷至沓来,促进了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大幅增长。
今年,市扶贫办特地在部分接待点培育了31个种植、养殖项目,使之与乡村旅游配套,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这些产品生产出来后,省去了中间环节,直接提供给了游客,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孙元忠表示。
而在城乡文化融合互动方面,则是潜移默化的。下乡避暑的城里人有医生、教师、工程师等等,在乡下生活期间,他们把城市文化和生活习惯也带至农村。“和城里人接触多了,也慢慢变得讲究了。”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村民王长顺告诉记者,比如说隔夜菜最好不吃、早中晚饭菜量怎么搭配才科学以及其他一些科学知识,都是这两年跟城里人学来的。
“还有一些生活习惯,比如勤洗澡、勤换衣服之类的,我们也在慢慢养成,”王长顺说,“毕竟,要是客人看到主人家成天脏兮兮的,心里头也不舒服。”
乡村旅游的“整合”新气象
今年7月,市扶贫办要求各区县(自治县)扶贫办强化管理,在接待村组建立由村民广泛参与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以便整合资源。
“部分地区出现农户各自为战的状况。”市扶贫办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孟奎解释“整合资源”的原因。
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方式是,将接待农户都吸纳为会员,集中制订、宣传相对统一的收费标准,建立相对规范的服务准则,尽可能减少安全隐患。
彭水县长生镇长生居委,今年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吸纳了50余名会员后,将这些会员的情况做了归纳整理,制作了宣传册,接待成效明显好于去年。
“去年为了把自家宣传出去,印传单、发传单,忙个不停,今年这些事情都交给合作社去操心了,接待比去年好多了,7、8月我的长住客人都有30多个。”长生居委二组村民冉成香说。
为了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市扶贫办将过去全部用于补贴农户的经费一分为二,其中50%仍旧补贴农户,10%作为合作社的工作经费,另外40%则用于接待村改善基础设施,包括绿化环境、新增一些健身器材等。
孟奎告诉记者,与贵州相比,重庆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和较为亲近的地缘性却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上,一定要形成规模,这样才能强化优势,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