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据新华社报道,重庆直辖市设立15年来,3300万勤劳智慧的重庆人民负重拼搏,书写出一幅幅科学发展的画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GDP突破万亿元大关;统筹城乡改革如火如荼,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内陆开放高地正在崛起。
展望未来,重庆正以“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总任务,为实现“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拼搏奋进。
发展:经济转型 活力迸发
今年上半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增速居全国第二。尽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较多,但重庆经济发展依然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直辖15年来,重庆GDP年均增速达12.2%,超过全国同期增速2.3个百分点。速度的背后,是重庆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求突破、上台阶的发展历程。
直辖之初,重庆经济总量仅1300多亿元,支柱产业“黑、粗、重”,工业企业八成亏损,百万三峡移民须安置,366万贫困人口待脱贫。
年轻的直辖市,肩负着厚重的历史使命。
如何既加快发展速度,又提升发展质量?15年来,在改造、兼并、搞活国企的同时,重庆不断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向“高、精、专”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老工业基地开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逐渐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综合化工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重庆板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抢抓世界产业转移机遇结出的硕果!”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说。全球知名的IT企业惠普、宏碁、华硕、东芝、富士通等相继落户重庆,“5个品牌商+6个代工商+600家零部件企业”的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加快形成。今年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有望占全球的20%,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汽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升级也是好戏连台——昔日步履艰难的长安汽车以每天3件专利的速度,引领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潮流;曾经技术粗放的装备制造业,推出了全球领先的风电机组、智能仪表、垃圾焚烧发电装置等系列优势“拳头”产品。
转型迸发活力,发展没有止境。今年8月,重庆市委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工业面临的“高端制造业向欧美发达国家回流、传统制造业向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的“双重挤压”态势,结合重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市情,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提出“集群发展、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外开放”,集中力量提振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消费品等“6+1”主导产业。
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重庆农业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升。粮食连续10年实现稳产,基本形成了蔬菜“三大产业带”、三峡柑橘产业带和荣昌生猪、涪陵榨菜、江津花椒、丰都肉牛等一批规模化产区。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重庆的现代服务业日趋活跃。信托、租赁、小额贷款、私募基金、国际结算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迅速,联合产权交易所、股份转让中心等要素市场交易活跃,金融业占GDP比重达10%,已成为长江上游最具特色的金融中心;辐射西南的商贸物流中心在这里显现,今年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9亿元,增长15.9%,周边省份转口货运量占到重庆海关通关量的32%。
今年6月,重庆市召开发展民营经济大会,出台了45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旨在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最终形成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协调发展格局。
开放:内陆“开放高地”崛起
8月1日,来自德国、波兰、比利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代表齐聚重庆,商讨进一步激活“渝新欧铁路通道”。
这条被誉为亚欧“新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通道,自重庆出发,经新疆出境直达德国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平均每趟运行时间16天左右,比从我国东部海运欧洲节约20天以上,使重庆一跃成为中西部地区对欧洲贸易的“桥头堡”。自去年3月全线运行以来,已开行36个班次,运行集装箱3000多标箱,贸易额达8.5亿美元。
“渝新欧铁路”的开通,是重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见证。重庆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除“渝新欧铁路”外,渝沪江海联运、渝深铁海联运相继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增至20条,创下中西部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国际货运航班频率等多项第一。
在中央支持下,重庆的开放平台日趋完善。国家相继批准设立我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的内陆综合保税区——西永综合保税区。这对水陆空保税的“双子星座”,助推重庆加工贸易迅猛发展,形成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齐头并进的格局。进出口贸易总量从2008年的70多亿美元增长到今年的500多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在去年增长140%的基础上,创纪录地增长了170%。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央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的重点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并赋予其“改革开放先行区”“内陆开放重要门户”等重大功能定位,及一系列开拓开放的先行、先试权。
两江新区日渐成为全球关注的资本“聚宝盆”。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介绍,新区已实际利用资金1900亿元,国际云计算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相继落户,108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随着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重庆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吸引了愈来愈多外资的青睐。就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重庆的外资到位数以每年50%的增长率递增,2011年重庆外资到位数106亿美元,排名中西部第一,比2008年的10亿美元增长了约十倍。累计引入世界500强企业225家,重庆已成为中西部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引擎。
重庆还鼓励企业抢抓全球并购机遇“走出去”。博赛集团成功收购西非加纳铝矿公司,一举获得1亿吨以上的高品位铝矿资源;轻纺集团收购全球汽车密封条生产巨头德国萨固密集团,承接6项世界领先技术、58条核心生产线和全球性生产供销网络……今年上半年,重庆新签对外投资项目26个。在与世界融合中,重庆企业“强筋壮骨”,增强了竞争力。
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是重庆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8.2万平方公里的重庆,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城乡间、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特殊市情,对年轻直辖市的发展,是一大艰巨任务,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007年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重庆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国改革发挥示范作用。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重庆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统筹城乡改革的突破口;而用改革的办法,促进了城乡间、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了百姓利益,增进了民生福祉。”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徐强说。
——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加快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重庆农村土地流转已达770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38%,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率先将农村土地、林地、宅基地、房产的使用权与所有权量化,进行抵押贷款,已累计发放贷款231亿元,为农村发展“造血”。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教育投入连续多年占到GDP的4%,经费增量70%以上向农村倾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加快推进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直辖之初的不到30%,提高到现在的55%。15年间,共有750多万人从农村转移到了城镇。
从“三大经济区”,到“三大经济区、四大工作板块”,再到实施“主城一小时经济圈带渝东北、渝东南两翼”的战略,重庆统筹区域发展的格局逐渐清晰。统计显示,重庆“两翼”地区经济增速连续5年快于全市水平,“一圈”、“两翼”的人均GDP之比由2.4∶1缩小到2.16∶1;以主城区为核心,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20多个区县城、500个中心镇星罗棋布的大中小城镇群正在形成。
在新形势下,重庆提出了“三个领先”的发展目标,即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社会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人民生活水平在西部领先。“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彰显‘以人为本’。”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
今年6月,在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代表重庆市委庄严承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314”总体部署(即三个定位: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个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个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为总纲,以“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总任务,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力争2017年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这既是对重庆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重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