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的成长困惑
四联集团董事长向晓波至今记得11年前的一幕:2001年12月,国家发改委例行召集100多家国家计划单列企业开会。能够代表仪器仪表行业惟一计划单列企业参会,向晓波倍感自豪。然而,他心中的那点骄傲,很快就被一旁的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粮集团等“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巨无霸”企业浇灭了。面对只有10亿元销售收入的四联集团,有人甚至问:“你们有什么资格到这里来?”
做不大的企业,成为四联集团的心病。
在中国,自动化仪表既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也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四联集团10多年来,虽然一直保持并巩固着国内仪器仪表行业龙头老大地位,却因为仪表行业容量有限,经营规模难以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集团销售收入一直徘徊在7至10亿元左右。2000年至2005年,四联集团虽然保持了30%左右的增速,但截至2005年,整个集团年销售收入不过30亿元。”四联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回忆。
“市场经济的规则,本来就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刘绍云认为,自动化仪表是个成长性很强的高新技术行业。如果一直维持现状不进取,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市场淘汰掉,在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中消失。
2000年起,四联集团就在苦苦思索如何成长——产业相关多元化,成为迫切需求。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多元化发展虽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彩电、洗衣机等诸多领域的渝企,就是在多元化“征途”中不幸折翅,甚至夭折。
破解上述难题,四联集团的回答是,企业不能冒盲目扩张的风险。具体而言就是在瞄准国家政策倡导、以“国产替代进口”等领域,在原有主业相关联的产业上果断进行高起点切入,成为集团相关多元化发展的主导原则。
意外和必然的商机
LED(发光二极管的简称)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光源。它具有高亮度、低热量、长寿命、无毒性、可回收利用等诸多优点,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新一代光源。
在中国,LED产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照明电器生产国和第二大照明电器出口国。
LED外延(在一块加热至适当温度的衬底基片上生长出的特定单晶薄膜)和芯片作为典型高技术、高成本、高利润、高风险的“四高”环节,一直是全球LED产业的关注热点。LED蓝宝石衬底(又称“蓝宝石基片”)激光切割作为LED制造工艺中的关键环节,这项先进技术多年来一直被发达国家垄断,日本、瑞士和美国设备几乎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全球蓝宝石基片出货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即便如此,高品质基片主要供应商的产能仍只占全球需求量的1/3。蓝宝石基片尤其是大尺寸基片的严重供应短缺,成为制约国际LED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问题。
四联集团的前身是川仪总厂,其旗下的川仪八厂能生产人造宝石光电子元器件、光学用宝石片、宝石喷嘴、宝石圆棒等产品,具备一定技术基础。因此,对于进军LED产业,四联集团心仪已久。
商机,出现在一次不经意的考察中。
2007年7月,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陪同国家发改委官员到四联集团参观考察,当刘绍云提及川仪八厂可以加工蓝宝石时,他们兴奋不已。
原来,发改委有关人士正在重庆寻找能够加工蓝宝石的企业。他们找了半年,问了好几家企业,却没有一家有加工蓝宝石的能力。在了解到蓝宝石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后,市发改委甚至联系了我市一家铝业公司,得到的答复却令人失望。
寻找和需求,在这次不经意的访问中相遇了。
国际市场的状况是: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公司电子业务部对业务重心进行了调整,蓝宝石业务不在新的业务重心之列,霍尼韦尔有意出售这家企业。国家发改委获知消息后,积极寻找接收对象。而重庆市有关方面,更希望蓝宝石业务落户重庆,培育壮大自己的LED新兴产业。
世界500强烦恼的“鸡肋”
位于加拿大BC省温哥华岛上的维多利亚,阳光和煦,花团锦簇,堪称加拿大版图中的一颗“蓝宝石”。但对霍尼韦尔来说,自2005年起,这家工厂就成为让它烦恼的“鸡肋”。
1989年,霍尼韦尔购入这家工厂时,希望利用这里的技术赚钱。不过,现实未能遂其心愿,2005年前后,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使得霍尼韦尔蓝宝石业务亏损。短短五年间,霍尼韦尔接连派了四任厂长,但业务不见起色。
蓝宝石业务,让霍尼韦尔感到压力——放眼全球,他们只能做到第五。
两年之后,形势更加严峻。2007年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
正是在那次考察中,发改委官员对四联集团表现出浓厚兴趣。刘绍云对此记忆犹新:第二天正好是周六,国家发改委的官员冒着大雨,来到四联集团重庆川仪晶体科技分公司(原川仪八厂),他们得出了一个让人兴奋的结论——重庆,只有四联集团有能力接收加拿大这家企业。
同样兴奋的还有四联人。向晓波花了半年时间,跑了国内许多做蓝宝石业务的地方,他们得出结论:蓝宝石业务在中国前景非常看好。目前多数工厂蓝宝石衬底依靠进口,没有一家大企业可以满足国内需求。
四联集团决定,收购加拿大的蓝宝石工厂,把霍尼韦尔蓝宝石技术全部复制过来,生产2英寸、3英寸、4英寸,甚至更大尺寸产品。
这是一个睿智的决定。因为一旦拥有了蓝宝石材料的核心技术和产能,必将突破LED产业核心瓶颈,成为国际LED产业链中的一支生力军。
技术优势是最大买点
虽然霍尼韦尔决定“放弃”加拿大蓝宝石工厂,但是四联集团对这家蓝宝石工厂的并购过程可谓挑战不断、困难重重。
为了拥有顶级品质蓝宝石衬底和定制蓝宝石加工技术及相关生产资源,四联集团觉得无论花多高代价都是物有所值。“加拿大蓝宝石工厂的技术优势是最大买点,我们可以把这个工厂作为研发中心和海外市场跳板,把相关产业技术复制到国内,建立生产基地”。刘绍云认为。
对于这次收购,四联集团并不是没有信心。除了川仪八厂1968年成立,具有一定生产技术之外,四联集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与霍尼韦尔结缘,双方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在金融危机中,霍尼韦尔甚至做出了关闭美国本土变送器工厂,将全球生产线迁至重庆四联集团的决定。
北碚区政府的支持,为四联集团送来“及时雨”。北碚区城投公司与四联集团约定,双方共同出资完成蓝宝石工厂收购行动。
为了增加并购胜算,四联集团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全球知名企业出谋划策。
2007年7月,借霍尼韦尔高层人士来渝考察之际,在市发改委的“撮合”下,四联集团与霍尼韦尔坐到谈判桌前,很快就参与竞购霍尼韦尔蓝宝石业务达成意向。
两个月后,四联集团与霍尼韦尔签订保密协议,就竞购事宜进行了交流;10月,四联集团向霍尼韦尔美国总部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份收购意向书。
不过,这份意向书如泥牛入海,没有得到霍尼韦尔方面的回音。
海外并购的控制风险
当时四联集团通过仔细核算,报出了1980万美元的收购价格。这个价格在所有收购企业中属于中等水平。到底怎么回事?是报价太低?还是什么地方错了?
经过多方打探,消息传回来了——霍尼韦尔蓝宝石业务的全球竞购者有五家,其他四家都比四联集团强。
这桩跨国竞购案,得到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
为了争取并购胜算,四联集团进行了更为精心的准备。
2008年3月,就在大家焦急万分之际,佳音意外地从大洋彼岸的美国霍尼韦尔总部传来:四联赢了!
但是,同意收购并不意味着收购成功。为了与霍尼韦尔方面探讨收购细节,四联集团频频派人到加拿大沟通。
“霍尼韦尔的人从美国飞加拿大不过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我们坐飞机飞加拿大需要近12个小时的航程”。说起倒时差,刘绍云就感到头疼:“一般是下午3点从重庆起飞,到了温哥华是当地时间上午11点,再坐船到维多利亚,住进酒店时,已经是下午6点。生物钟仍处于兴奋状态,晚上根本睡不着。第二天一早就直接开始谈判。”
刘绍云回忆,谈判时间最长的一次,曾经持续了三天。
这是四联集团第一次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控制风险,成为集团坚守的首要原则。为了准确把握收购合同中的每一个细节,四联集团曾将合同修改许多次,力求规避海外收购的风险。
一次含金量很高的并购
2008年8月,当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四联集团却迎来新的机遇——
就在当月,四联集团拥有的首家海外企业加拿大四联蓝宝石公司成立仪式隆重举行,四联集团董事长向晓波与霍尼韦尔电子材料部全球总裁瑞贝卡签订资产交割文件。
位于加拿大的四联蓝宝石公司,是我国首家拥有世界顶级品质大尺寸蓝宝石量产和研发能力的企业,拥有世界领先的大功率芯片衬底材料核心制备技术。收购霍尼韦尔蓝宝石工厂后,四联集团拥有了世界一流的蓝宝石生产、加工核心技术,以及连通欧司朗、飞利浦等世界顶级照明器材制造商的市场渠道。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收购。”刘绍云说,按照业界的理解,成功包括以下三层含义:获得“蓝宝石—外延片(晶片)—封装—LED灯具”这个不断放大的“金字塔”产业构架;获得霍尼韦尔已经拥有的蓝宝石基片研发能力以及下游的北美、欧洲市场;成为国内惟一有能力大规模加工高品质蓝宝石基片的企业,占领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内市场。
“虽然四联集团这次收购行动规模不大,含金量却很高,对于重庆企业‘走出去’具有示范效应。”刘绍云认为,金融危机刚爆发,四联集团就当机立断,大胆抄底,堪称金融危机中重庆企业“走出去”的第一家。“接手霍尼韦尔蓝宝石业务—技术复制新建国内工厂—培育下游产业,如此成功的收购,在全国也很少见”。
尝到甜头的向晓波开始酝酿下一个收购梦想。
他们正等待并瞄准着下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
相关链接
蓝宝石
蓝宝石是三氧化二铝单晶体的俗称。它具有耐高温、导热好、硬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可在近2000℃高温的恶劣条件下工作,被广泛用于工业、国防和科研的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单晶基片材料,蓝宝石是当前蓝、紫、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和蓝光激光器(LD)工业的首选基片,重要的超导薄膜基片。蓝宝石基片是新一代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光电子材料,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应用,绿色节能型LED照明路灯、景观照明、民用节能照明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