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地处中国西部的国有企业,一个是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英国百年老店。若不是金融危机的“联姻”,人们就无法将两者联系起来。
2010年6月,重庆机电集团下属香港上市公司——重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2000万英镑并购了总部位于罗奇代尔的英国精密技术集团(Precision Technologies Group,简称PTG)。机电集团一举获得PTG旗下的6家公司、3个欧洲百年品牌以及5项国际先进关键技术。世界同行认为,此举让机电集团相关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20年。
这恰是机电集团买下PTG的深谋远虑——借助并购,站上国际相关产业的前沿。
正如机电董事长谢华骏所言,“走出去”,不是简单拥有国际市场,更要拥有敢说“是”和“不是”的行业影响权。
刚走出困境的国有企业想收购英国百年老店
“别人的‘鸡肋’,我们的‘敲门砖’。金融危机下,以较小代价购买PTG的可能性极大”
2009年6月,机电集团董事长谢华骏走马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派专人到罗奇代尔,摸清PTG的资产和销售状况,以便适时启动并购谈判程序。
此举引来了不少质疑:一个刚走出困境没有两年的国有企业,凭什么要漂洋过海到英国收购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企业?既是百年老店,为何现在要出售?原来的股东经营不好,机电集团接手后难道就能经营好?
成立于2000年8月的机电集团,是市政府撤销原机械工业管理局、电子工业管理局、冶金工业管理局后组建的国有控股集团公司。组建之初,集团所属55家企业,累计亏损3.5亿元,亏损面达68%,资产负债率高达107%!直到2004年,机电集团才结束多年巨额亏损的局面,并出现销售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100亿元,利润上亿元的发展曙光。
缓过劲儿后,机电集团开始致力于市场扩展和技术提升,萌生了向外扩张的想法。
2008年,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经市外经贸委引荐,机电集团得知私募基金控股的PTG因为陷入困境有意出售。随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崔坚和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谢华骏,利用在英国学习间隙到罗奇代尔市考察,他们认为:PTG不论品牌、市场,还是技术,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与机电集团的产业协同性强,但由于金融危机前景不明,当时还不是并购的最佳时期,这事就被搁了下来。
调查结果打消了大家的疑虑——私募基金控制PTG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打扮漂亮”后,吸引风投进入或上市获取金融资本。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资本市场信心大幅跌落,原来的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虽然PTG不存在财务问题,用心经营也能盈利,但比起私募基金原来预想的丰厚利润,这样的‘蝇头小利’便是‘鸡肋’。”谢华骏说,别人眼中的“鸡肋”对于机电集团而言,或许是技术升级和占领海外市场的“敲门砖”——
“十二五”期间,机电集团要保持销售收入年均增速25%以上,除了扩大原有的产业规模,更需要新项目支撑。而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以较小代价购买PTG的可能性极大。
综合种种考虑,机电集团决定出手,拿下这块天上掉下的“鸡肋”。
谢华骏意外摔伤,谈判被迫延期
小细节在后来的谈判中起了关键作用
2009年5月,机电集团聘请了4家中介机构担任评估、尽职调查顾问……各项并购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进行。
综合中介机构的调查意见,机电集团筛选出对自己未来发展最具价值的PTG旗下6家子公司作为收购目标,并约定7月中旬进行价格区间谈判。
不料,谢华骏意外摔伤,踝骨骨折。谈判被迫延期。
这个插曲让谢华骏隐约揣摩到了对方着急的心态——听说谈判不能如期进行,对方有些失望,此后又从侧面多次询问谢华骏的伤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后来的谈判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2009年7月下旬,脚伤并未完全痊愈的谢华骏带领谈判团队来到罗奇代尔。对于严格区分工作和休假的老外而言,见到谢华骏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来谈判,觉得很不可思议。他们哪知道,更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后头。
这次见面,双方就并购主体、收购资产、支付方式等达成初步意向,并约定下次谈判的时间为2010年春节前。
借船出海 赴英“砍”价
试探对方底线、分析对方软肋、找到对方不足……谈判团队成功将收购价谈定为区间下限
再次来到罗奇代尔,已是2010年2月。
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加上远离大陆,英国的天气显得格外寒冷,风大、雨多,罗奇代尔的气候多少让谈判团队有些不适应,而且除夕将至,想家是必然的。
“老外知道春节对于中国人意味什么。他们猜想我们一定会尽快谈完,然后回家过年。可事实出乎他们的意料,我们的目标就是一个:谈成了再离开。”谢华骏回忆说。
谈判的核心是议价。
出现在谈判桌上的价格有两个:卖方的喊价和尽职调查后评估机构的估值,分别是3600万英镑和2700万英镑。
但机电集团的购买报价却让卖方一下子就傻了眼:2000万—2200万英镑。对方觉得机电集团没有诚意,想立刻终止谈判。
谢华骏绝非没有诚意,只是想试探对方的底线。他没有忘记因自己脚伤推迟见面时,对方的反应。
谢华骏语气强硬地告诉对方:“PTG的产品针对的是细分市场,就算全世界的业务都拿给你们做,你们的盈利水平又怎样?你现在卖给我们是最好的时机,否则再过一段时间,我可能会到法院收购PTG,那时候或许价格更实惠。”谢华骏的分析击中了对方的软肋。
谈判继续进行,并一直持续到3月5日。在23天时间里总共谈判了23次,最后一轮谈判,双方争执不下,曾休会20多次。一般是吃完早饭就开始谈,一直要谈到晚上8点才结束,晚上10点才能吃第二顿饭。多数时候,晚餐都是蛋炒饭加开水。
由于又找到了对方的一些不足,谈判团队最后将收购价格谈定为区间下限:2000万英镑。
3月10日,双方正式签订收购协议,此时,已过了元宵节。
“蓝眼睛”的国企员工提出要求:“我能入党吗?”
谢华骏爽快地说:“没问题啊,我当你的介绍人。”
2010年7月28日上午10时,在霍洛伊德工厂布置一新的车间里,现场交割仪式隆重举行。原股东英国费兰砥有限公司董事长费兰砥,郑重地将具有象征意义的股权证书移交到谢华骏手中——机电集团正式执掌PTG集团旗下6家子公司。
交割仪式那天,6家子公司的员工都很兴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又回到装备业的怀抱了。”
让他们兴奋的还有一件事——仪式结束后,谢华骏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在会上,面对台下几百双“蓝眼睛”,谢华骏激情洋溢地描绘起机电集团的宏伟蓝图:“从现在开始,在座的都是中国国企的外籍员工,欢迎大家加入这个大家庭……我们有一个愿景:装备中国、走向世界。希望各位和我们一起,向这个目标努力!”
“蓝眼睛”中有一位托尼,他是曼切斯特大学的博士、原PTG的运营总监、现PTG的新CEO。此前,看到PTG在私募基金手中每况愈下,托尼对企业的前景一度十分担忧。当时,一家美国公司也正通过猎头公司“挖”他。而他最终却选择了留下来,起决定作用原因的是之前他和谢华骏的一次谈话。
托尼告诉谢华骏,全世界最好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德国,他的理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PTG与德国企业不相上下。谢华骏说,“我也希望机电集团能够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集团。我们有共同的目标。”
志同道合莫过于此。听了谢华骏的话,托尼放弃了美国企业的邀请,“我愿意留下来。”
事实上,在最终签订协议之前,谢华骏与PTG每一个高管都进行了单独谈话。他说,“我们看重的不仅是已经拥有的技术,还有拥有创新能力的人。”
其实,完成交割前,机电集团内部也曾开会讨论如何管理远在英国的公司,有人建议:一定要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去管理。
什么叫强有力?
国内那套管理模式在英国管得过来吗?
我们能不能选出语言好又善于管理的人员?
谢华骏连问了几个问题。最后大家考虑再三决定,保留原有的高管团队,派出4个助理到英国,CEO、财务总监、技术总监、销售总监身边各一个,主要负责与国内的协调联系和沟通。
2011年春节,机电集团邀请英国公司高管代表来重庆参加团拜会,“蓝眼睛”们和机电集团的员工、家属代表近400人坐在一起共进晚餐。从未和这么多人一起吃过饭的他们感觉很新奇。
就在当年,托尼成为我市唯一的外籍两江学者。得到这个荣誉的他兴奋不已,他问谢华骏,我也是国企员工,我能入党吗?谢华骏爽快地说,“没问题啊,我当你的介绍人。”
2012年初,英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和财务总监来重庆报告公司业绩。在谈到当年的增长目标时,谢华骏认为英国公司估计过于保守,在仔细分析了市场前景和产能后,财务总监调高了增长目标,他说,“英国的步子不能小,不能拉集团后腿。”
订单增长,场地紧张
PTG 3家公司新生产基地正在选址中
今年5月,记者在罗奇代尔见到PTG财务总监伊恩·艾美瑞。这个高瘦、精神的英国人告诉我们,机电集团收购PTG后,不仅技术整合按既定计划实现,而且没有发生一般企业并购后的短期亏损,交割当年即实现盈利。2011年,PTG实现盈利152万英镑,是2010年的5倍。
记者在霍洛伊德工厂的车间里看到,一台装备齐全的数控设备正在调试,几个中国人围着设备在仔细检查。原来,这是一台正要出口到北京的设备,北京这家公司从10年前就开始购买PTG的装备产品,到目前为止,依然觉得PTG的产品稳定可靠。
谢华骏认为,由于并购企业与机电集团自身的产业具有良好的协同性,磨合又很成功,所以,并购的效益就不断放大。
2011年7月,机电集团收购PTG后开发出的第一款产品——国内首台高精度数控万能磨齿机床,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亮相。该机床在各项技术指标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预期市场定价只有400万元人民币,比进口设备节省资金60%。
目前,PTG又与机电集团旗下机床集团合资组建了重庆霍洛伊德螺杆生产基地,生产出的优质螺杆,不仅要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也要出口到欧洲。
据了解,在机电集团收购的PTG的6家公司中,有3家是生产性的,目前由于订单增长,3家公司现有的生产场地已经比较紧张,“我们想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目前新基地正在选址中。”谢华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