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意见及七大产业振兴规划的说明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8-23 13:15
8月20日,重庆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为便于各区县及相关单位企业深刻学习领会《意见》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意见》精神,重庆市报特摘要刊发黄奇帆市长在会上所作的“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意见及七大产业振兴规划的说明”。
直辖以来,特别是2004年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来,重庆工业发展提速,7年时间总量翻了两番多,达到1.4万亿;近两年增速连续达到全国第一。工业在重庆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三大重要作用:第一,成为重庆经济第一驱动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去年47%,今年上半年达到49.4%;对GDP的贡献率去年48%,今年上半年达到56%。第二,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实现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7%。第三,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工业产品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工业从业人数占到城镇就业总数的1/3。总体上看,重庆工业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进入到一个持续较快发展的新阶段。但必须清醒看到,重庆市工业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后劲还不足,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新兴经济体利用资源要素成本优势,不断吸引传统制造业转移;国内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这些情况,都会对重庆市工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为了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并配套出台了“6+1”支柱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一、关于总体要求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今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会上,锦涛总书记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表了重要讲话。市委、市政府的《意见》就是从指导思想到阶段目标、从发展路径到保障措施,全面进行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把发展工业作为重庆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意见》提出“四个着力”,即着力推动集群发展、着力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技术进步、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构建符合重庆实际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也是对党代会要求的具体细化。对“十二五”期间重庆工业发展,《意见》提出了“四上”的目标并进行了量化。
一是上规模。“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要累计达到1.5万亿,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这3万亿产值,大体会形成电子工业、汽车及装备工业、传统优势工业三大万亿板块。分解到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1万亿,汽车产业5000亿,装备制造产业5000亿,综合化工产业2000亿,材料产业2500亿,能源产业2000亿,消费品工业3500亿。从增长的趋势看,全市工业总产值2005年3500亿,去年1.4万亿,年均增长25.8%。未来几年,受外部环境影响,增速会有些回落,但这几年新增产能的释放,将使增速不会过低。
保持20%左右,到2015年就能突破3万亿。从投入产出看,“十二五”工业投入1.5万亿,将形成近2万亿的新增产值,总量达到3万亿元,是完全可能的。届时,重庆工业增加值将占到GDP的“半壁江山”,这就是“上规模”的内涵。
二是上水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全国是10.7%,重庆是15%。我们的目标是再翻一番,2015年达到30%。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去年全国是0.71%,重庆0.83%,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到1.2%。同时,工业装备整体水平要大幅提高,力争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三是上质量。到2015年,一等及以上产品比重,由2010年的92.8%提高到95%以上。质量损失率,2010年全国是0.25%,重庆是0.35%,我们的目标是2015年降到0.2%以内。品牌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70%提高到80%。
四是上效益。规模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年,相当于2005年的6倍。净资产回报率10%,在2005年的基础上升4个百分点,比2011年高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20%,比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意见》还提出,到2020年,全面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完成国发3号文件赋予重庆工业的目标任务。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牢牢把握主题主线,遵循工业化的客观规律。为此,《意见》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即坚持集群发展、坚持环境配套、坚持开放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绿色发展。这“六个坚持”,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又有重庆自己的特色,也是重庆这些年工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二、关于工业的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一批相互关联或影响的企业,在地理空间和运行空间上进行的汇聚和集合,并形成相当规模的群落。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态。
产业集群最基本的形态有三种:一是横向集群,以生产同类同质产品的中小企业“扎堆”为主,比如传统的纺织、家电等消费品产业。二是纵向集群,通过上、中、下游企业或产业之间的链式合作形成集群,如石化产业,上游的产品是下游的原料。三是整合集群,最典型的是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比如电子信息产业,由品牌商+代工企业+零部件及配套企业组成集群,并延伸到研发、结算等环节,既有横向产业链的竞合,又有纵向价值链的拓展。
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突出。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无论是整机加零部件的垂直整合还是上、中、下游产业链分工,企业可以互为供应商,就近购入原料或零部件,有利于产业链各环节做深做透。比如化工、笔电、汽车等产业,如果没有集群,无论是原材料的购进,还是产品废料的处理,都要单独成项,资源无法优化配置。二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过去几十年,内陆加工贸易几乎为零,最大的制约就是进出项物流问题没有解决好。通过集群化发展,把零部件厂商汇集围绕在品牌商和代工厂周围,就大大节约了进项物流成本。必要的远距离进项物流和出项物流,也因为集群规模巨大,大大摊低了单位产品的物流成本。三是推动生产、生活服务业协同发展。有点规模的产业集群,为与之相关联的物流、研发、会展、金融、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市场和服务对象,能够带动其加快发展。同时,围绕产业工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性服务业也因规模化效应而得到发展。为核心产业提供的社会服务配套,还能够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四是具有招商引资的联动优势。有了中游招下游,有了下游招中游,有了龙头招配套,可以形成招商的撬动杠杆。集群式招商,很容易形成产业链全流程或关联项目“一锅端”的招商效应。五是增强核心竞争力。集群内部的智慧碰撞、相互依赖、利益捆绑、同业竞合,有助于催生创新火花,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不仅如此,它还有利于企业长期扎根。经济形势一旦发生变化,产业要转移,企业要搬家,集群形成的捆绑式发展,就不容易受到冲击。
抓产业集群,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意见》立足重庆现有基础,着眼发展趋势,提出了做强做大“6+1”支柱体系。在这个体系下,重点打造笔电、软件及信息服务、通信设备及物联网、乘用车、摩托车、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医疗器械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还列出了30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涵盖了整个“6+1”支柱产业体系。
三、关于工业的内涵式发展
经验表明,发展的阶段不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内涵有所不同。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阶段,产业发展主要靠基建投入和产能扩大的外延式增长。超过4000美元,则主要靠技术改造和创新驱动。目前,重庆市工业投资一年3000多亿,基建扩能与技术改造、研发创新的比例大致在7∶2.2∶0.8。如果我们的工业规模达到3万亿乃至5万亿,产能饱和就是迟早的事。事实上,目前国内钢铁、水泥等产能已经全行业过剩。再过三、五年,汽车产业也会面临这样的危险。因此,对存量的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开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应该最终形成“3个1/3”的投资格局,即1/3用于基建扩能,1/3用于技术改造,1/3用于研发创新。因此,《意见》提出,要提高“三个能力”,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一是提升制造基础能力。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计划,努力在制造基础工艺研发、基础材料应用以及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制造质量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技改和研发投入占到工业投资的60%。
二是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要引导企业按照市场供求和产品生命周期,建立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体系。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产品成果中试基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提升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合力开展技术攻关,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由2011年的31%提高到35%。
三是提升品牌创建能力。要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制定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收购国外品牌、自创品牌海外注册等方式,创建有国际和行业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建设工业质量检测体系,推动质量控制由过去单一的制造环节,向设计、制造并举转变。力争到2015年,重点骨干工业企业对标达标率达到100%,产品不合格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关于工业投融资体系
工业大发展,要靠全方位、多渠道、低成本的投融资体系作支撑。否则,工业发展就会“失血”,制造业资本就可能枯萎或者加速流向虚拟经济,并制造房地产泡沫和金融的虚假繁荣。构建工业投融资体系,重点是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国资、民资、“三资”全方位投入格局。工业经济是充分市场化的领域,工业投资说到底是市场行为,不能过分依靠政府投资。目前重庆非公经济占比为61.7%,预计2015年将达到65%,但在工业领域,非公经济比例预计会扩大到75%甚至更多,其中民资会超过50%,“三资”会超过25%。
二是拓宽工业融资渠道。工业投资的资金,既包括企业资本金、银行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也包括政府引导性资金或补助资金。其中,企业自有的资本金大致25%,银行贷款大致45%,企业上市(IPO)、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可以占到10%左右,信托、租赁、发债等融资可以占到15%左右,政府引导性资金大体5%左右。要着力增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融通支撑能力,除了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保障,还要大力支持各类国有、民营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同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发展私募、风投、信托、租赁等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是推动企业重组。重组是优化企业组织和资本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的重要渠道。《意见》提出,要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开展兼并重组,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走出去”参股、并购,力争到2015年,培育千亿级企业(集团)5户、百亿级企业(集团)40户、十亿级企业300户。
五、关于工业的空间布局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积十年之功,我们形成了“1+2+7+36”开发园区平台,发挥出五大功能:一是重庆工业的增长极和脊梁骨。每平方公里产出强度10年提高5倍,园区产值10年翻三番,去年达到1万亿。二是投资环境改善的集中体现。在征地动迁、“七通一平”、标准厂房和员工宿舍等方面配套衔接,广受投资者的好评。三是内陆开放高地的象征和旗帜。全市引进企业90%入驻园区,在渝世界500强企业68%入驻园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外资总量的40%,占工业外资的90%,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75%。四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两翼”区县GDP增速高于全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翼”工业园区的支撑。五是政府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干部水平的集中体现。
下一步,要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要瞄准全市工业“6+1”支柱产业,选准各自定位,明确发展重点,形成各自特色,力争到2015年,园区工业产值超过2.6万亿,产业集中度由去年的70%提高到85%。二要围绕产业集群,力推集群式招商,实现上、中、下游产业联动或垂直整合一体化,形成裂变效应。三要继续抓好征地动迁、“七通一平”,配套搞好标准厂房和员工宿舍建设。四要千方百计抓好劳动力供应,让员工招得来,留得住,跟得上,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撒手锏”和核心竞争力。五要认真抓好物流建设,保障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货畅其流,降低物流成本。六要通过多个层级进行投融资,积极开展融通租赁、生产性服务、功能性业务等,为企业营运服务,为财政税收作贡献。
六、关于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要素、人力资源、政策等各类保障。
一要加速发展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着重抓好“渝新欧”铁路联运、渝深铁海联运五定班列等陆上出境通道的运营,提高国际货运航班开行密度,保证对外物流顺畅,成本低廉。还要鼓励创新、研发等科技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强化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等服务。
二要加强要素保障。要建立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业运行中的要素保障问题,长远结合解决资源要素瓶颈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特别是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电力项目,推动与中石油、中石化的合作,加强油气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运行调度,常态化设立保障企业煤电油运供应的调度专项基金,适时“错峰填谷”。
三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保障。一方面,加强劳动力保障,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放大人口红利。另一方面,要加大产业中高级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落实对中高级人才的各类扶持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加强新型工业化知识的培训,注重培养专家型的党政干部。
四要减轻企业负担。努力维持低要素成本、低物业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融资成本、低税费成本的“五低”环境。市级及以上开发区内新建工业生产性建筑,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严格执行国家税法,按企业实际融资利息计算财务成本并作为税前抵扣。
五要增强政策支撑和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要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工业税收同步增长的机制,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示范,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要兑现落实优惠政策,加强督查。要提升行政效能,改善公共服务,精简行政审批,降低企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意见》及“6+1”支柱产业三年振兴规划,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大重庆工业的作战图。各区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领会德江书记的主报告精神,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针对性,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真正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