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庆市隆重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
新型工业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2004年,重庆市提出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依靠这一战略指引,全市工业经济迅猛成长、多个工业品种在全国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一。
8年后,重庆市再次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中作出的战略选择?和此前的新型工业化比较,本次新型工业化“新”在哪儿?目标为何?又将走一条怎样的路径?
工业已成为第一驱动力
在全球经济下行,全国经济放缓的2012年上半年,重庆经济逆势上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7.19亿元,同比增长14%,较全国平均水平高6.2个百分点。
业界人士认为,重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工业经济。
从国民经济门类来看,上半年,重庆第一产业增长4.7%,第三产业增长12.3%,而第二产业增长幅度最高,达15.7%。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上半年,重庆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6%,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比全国高6个百分点。
这是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横向看,上半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从3月份的11.9%下降到6月份的9.5%。2月份重庆市工业增速为16.1%,排名全国第13位,6月份为16.8%,已跃升到全国第5位。在全国工业下行趋势明显的情况下,重庆工业实现了稳中有升、逆势而上。
“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支撑了全市GDP、引进外资、进出口、航空货运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国前茅,工业已经成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重庆科技学院教授彭体春认为。
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
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毕竟经济的速度和规模,并不等同于质量和效益。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以衡量工业经济质量的重要指标——质量竞争力为例,市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重庆市制造业与发达地区在质量竞争力上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效率较低。2010年,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58.06万元,而上海、北京、天津均超过115万元。
二是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国际市场销售率(即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4.93%,而广东、上海、北京、天津分别为39.28%、33.55%、16.52%、15.46%。
三是产品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广东、上海、北京制造业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加工的产品所占比重均在80%以上,重庆市则不足60%。
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坦言,重庆目前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工业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效益还不好,后劲还不足,工业化水平还不高。
出路在于新型工业化
“未来一段时期,全市经济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不会改变,通过工业化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任务不会改变。”沐华平认为,目前,重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的主导地位和带动作用非常重要。
不过,在知识经济带来挑战和冲击、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资源利用粗放和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比较严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工业制造业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总体较低的情况下,重庆市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
答案是:资源更节约、环境更友好、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5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企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
在本月初举行的市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上,市长黄奇帆指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对重庆市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重庆地处内陆腹地,经济分布上呈现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格局,需要选择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要更加注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的相互协同。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已经开始调整。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有关工业经济发展的表述已经由“做大做强”变为“做强做大”,这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已经优先于规模和速度。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产业集群
事实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对重庆来说并不陌生。
2004年,重庆市开始提出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6+1”支柱产业体系,工业总量翻了两番多,达到1.4万亿元;工业增速近两年保持全国第一;有36个工业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名列第一,其中19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全球前3名。
在沐华平看来,和8年前比较,今天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战略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国际国内环境更为复杂,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更弱、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整体产能过剩。
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认为,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从国际看,高端制造业回流,低端制造业向落后国家转移;从国内看,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新的形势下,重庆将选择一条怎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换言之,“新”在何处?
重庆的答案是: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核心,以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为目标,实施全面的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工业经济要以产业集群的打造为先导。沐华平这样解释产业集群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核心地位:现代工业,走过了“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的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交易更频繁且生产更稳健的产业链整合、大企业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产业集中度提高、汇集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特征并融合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四个阶段。产业集群是人类工业发展的最先进特征,它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对市场也更为敏锐、竞争力更强。
“内陆地区在物流上处于劣势,更需要依靠产业集群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沐华平认为,重庆工业经济的突破口正在于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的建设水平高不高,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重庆未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败。
围绕产业集群的打造,重庆市将从8个方面着力:
一是大力发展“6+1”主导产业,由单一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二是将信息技术产业列为第一支柱产业;三是产业链整合,改“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外,多头在内”;四是创新驱动发展;五是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军工与民用三类融合发展;六是强化质量品牌建设;七是建立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八是开放引领,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开拓国内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