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寅子小剧场紧闭的大门,刘束有点诧异。
“小剧场不是常年演出的吗?怎么冷冷清清的?”听说这里是重庆首家民营小剧场,7月24日晚,喜欢听民谣的女白领刘束特地赶来看看,没想到吃个了闭门羹。
打听后,刘束才得知,由于天气炎热,剧场没有安排演出。刘束很惊讶——在北京、上海等地,只要你愿意,天天都有戏看、有音乐会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轻资金重创意
文化微企最具创新性和生命力
“上海等地的文化氛围确实要比重庆浓郁很多。”对此,寅子小剧场的老板胡音深有体会,“位于安福路上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天天有演出,周周有轮换,月月有新剧,年年有亮点 ’。”
国家话剧院导演吴晓江告诉记者,小剧场话剧演出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地非常盛行,占了演出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
而我市的小剧场仅有山城曲艺场、巴渝剧院等寥寥数家,且经营状况都不乐观。小剧场在我市的生存状况,凸显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
据了解,过去5年,重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6%的速度快速增长,为重庆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原因,重庆的文化产业与京、沪、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据了解,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产业规模需占GDP的5%以上。
2011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2%,已经率先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而我市2010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38亿元(2011年数据还未统计出来),仅占全市GDP的3.01%。
市文广局产业处副处长陶宏宽表示,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思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创意产业,属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相比工、农产业,具有轻资金、重创意的特性。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我市应抓住机遇,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商界评论》主编胡浩认为,微企是我们产业经济中的“造血干细胞”,而文化微企是“造血干细胞”中最具创新性和生命力的,它既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也能扛得住金融危机的风险,将为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带来顽强的生命力。微软、Facebook等不少知名的跨国公司,都是从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起家,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企业从小到大地成长,是符合经济主体成长规律的。”陶宏宽表示,文化微企具有资本门槛低、成长快、存活率高、潜力大等特点。
从我市的具体情况来看,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手工艺人,川美等专业性强的高校集中,“大力发展文化微企,切合我市的具体情况,有利于集合民间的智慧和力量。”陶宏宽认为。
“没文化真可怕!”
文化微企发展要有核心竞争力
一只小熊以背对人,汗水大滴大滴地往下掉,上方是一行文字:“没文化真可怕”!
喜欢用QQ聊天的人,一定对这个QQ表情印象深刻。国内最大的“威客”网站——重庆猪八戒网副总裁丁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句“没文化真可怕”可谓一语道破了文化微企发展的“天机”。
丁然说,文化微企人员少、规模小,能够成长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创意的含金量够不够高。
42岁的壹秋堂老板綦涛最近特别高兴,因为她刚刚和欧洲的一家公司签下合同。
今年8月,壹秋堂用荣昌夏布生产的扇子、衣服、包包等时尚产品就要走进瑞典,正式打开欧洲市场。而欧洲公司看中的,正是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昌夏布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实用价值。
“如果没用‘文化创意’来加工荣昌夏布,消费者会认为,那是土得掉渣渣的‘老古董’,与流行和时尚没有半分关系,更不会为壹秋堂创造出经济价值。”丁然说。
不仅仅是荣昌夏布。
笑称“每一只菜鸟,都有鹰的梦想”的张进从渝西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专科毕业后,和弟媳赵洪云注册了綦江印象版画公司,当起了小老板。
由于经营方式灵活、人员成本低、有专业基础,张进巧妙地对綦江版画进行创新,把过去印在纸上的綦江版画开发成挂饰、靠垫等旅游、家居用品。如今,綦江印象版画公司一个月最高营业额可达16.8万元。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做不到的。”2010年年末,文化微企重庆掌脉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有自己独创商业理念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掌脉分布式智能手机阅读系统”——与大多数科技公司为用户提供的阅读系统都是“别人提供什么,就把内容照搬”不一样,该系统可以对内容进行分类、包装,还可以与其他新媒体进行互动。因此,一发布,就赢得了国内知名媒体集团北京日报集团、湖北楚天日报集团等的订单。
2011年末,成立仅一年的掌脉科技成功获得国内风投基金公司1200万元的投资,刷新了重庆科技企业获得风投最快的纪录。
人无我有,这就是掌脉、壹秋堂、綦江印象版画成功的关键。换言之,就是用文化创意进行“头脑风暴”,把“知识”的“知”转换为“资本”的“资”,创造财富。
专家分析,纵观近两年来我市文化微企的发展,做得成功的不外乎有以下三类:一是打造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创意含金量,具有不可复制性;二是创业者选择的发展领域具有较高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或填补了市场空白,或有高新技术含量;三是企业自身人员的素质非常高,这个素质既包括他们自身文化创意的能力,也包括经营管理的能力。
三者拥有其一,就拥有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只“拦路虎”
制约文化微企成长
“公司成立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生意冷清,一共只做了2万多块钱的业务。”7月25日,四川美术学院大三学生李军(化名)焦虑地对记者说。
李军去年10月和朋友一起注册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并入住川美新校区的“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
李军告诉记者,由于专业特性,微企园中大约有1/3以上都是从事广告设计,而且生意大多不是很理想。
分析原因,李军认为,距离的遥远令愿来虎溪洽谈业务的客户少之又少。
而在专家看来,不仅仅是距离的隔阂造成了人脉的短缺,在浩如烟海的广告公司中,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如果缺乏个性与创意,势必生意惨淡,生存艰难。
作为文化微企,铜梁一家布袋加工厂的老板谢骥(化名)就遇到了生存问题。
两年前,谢骥申办了文化微企,因缺乏竞争,生意较好,他又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可是,近一年多来,生产环保布袋的加工厂越来越多,还有温州等地工厂的低价竞争,谢骥厂子的生意一落千丈,工人从过去的十几名锐减到两三名。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家布袋加工厂没有自己的设计人员,只能简单地在布袋上印几个字。由于产品不具文化设计元素,如今,谢骥的布袋加工厂里,一个布袋的利润仅有5分钱,企业艰难生存。而在壹秋堂,一个布包包,可以卖到998元。
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表示,我市文化微企在发展中出现了如下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创意的优势却不突出,同质化竞争激烈。多数文化微企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品位不高,人文和科技含量低,大众化产品较多,知名品牌少,竞争优势不突出。
二是文化微企布局处于自发状态,在空间聚集、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都还处于“幼稚”状态,重量级、旗舰式的文化微企匮乏。目前我市仅川美新校区有一家文化创意类的微企园,且远离主城,没有区位优势。
三是创业者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有的人精通手艺,或是有创意,但缺乏管理营销的能力,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上述三大问题,成为制约文化微企成长的三只“拦路虎”,而“创意的优势不突出,同质化竞争激烈”又是其中之最。
聂刚建议,文化微企应走差异化的发展之路,避免定位雷同、争抢资源的现象;文化创意产业宜集群化发展,政府应整合区县资源,突出优势,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设立创意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而微企的经营者,应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加强团队打造和建设。
助力文化微企发展
我市出台系列优惠政策
在采访过程中,聂刚表示,除了要注意上述三点之外,文化微企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地方政府的态度和政策的导向、扶持。
两年多前,王宁并没有想到,“微企”这两个字,会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为了从事自己喜欢的动漫行业,当初,他把创业的地点选在了上海。
“从动漫产业的发展来看,在上海,我能拿到许多大的订单,但在重庆,机会却小得多。”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的王宁毫不掩饰当初选择在上海创业的原因。
2010年6月7日,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从财政、税收、融资等多方面扶持微企发展。
2011年11月,我市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微企的优惠扶持力度,市工商局出台22条新政,通过降低门槛、灵活登记、指导帮扶等方式,促进我市文化企业创业、创富。
新规规定,办文化类微企,政府可以最高给出50%的补贴,补贴上限不超过5万元。也就是说,注册资金为10万元的文化微企,最高可以获得5万元的补贴。
新规还降低了对各类文化微企的用工、场地要求:公司人员人数从4人以上降至2至3人;办公面积从40平方米降为可以从家庭房间内隔出工作场地。
王宁按捺不住了——都是创业,这里提供扶持资金、不受场地限制,为什么不回来呢?
2011年12月,王宁注册成立了重庆梦库动漫公司,获得了市工商局产业导向的最高财政补助4万元,用这笔钱,他购买了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设备。同时,“梦库”还享受了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的微企政策。
不久,“梦库”开发了一款名为“暑假里的地球危机”的动漫作品,并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意大利三家电视台达成播放的意向性协议。
在业界,文化创意人才多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发展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重庆鼓励发展文化微企新政出台后,诸如像王宁这样的飞出去的“候鸟”,很多又飞回来了,由此而形成了一股回归热潮。
用王宁的话说:“重庆是一片热土,这座城市出台的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能让我们的梦想尽快照进现实。”
同样,杭州的詹海啸看好重庆的发展环境,来渝开办了动漫微企——诺锐科技;在日本月薪上万元的陈洁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回到家乡铜梁创办龙绣刺绣加工厂;已在福建泉州创业多年的刘烈成也于去年回渝,创办汉博艺术机构,开发旅游衍生品……
截至2012年6月25日,政府已发放财政扶持资金2.76亿元,用于扶持文化微企。
全市还建立了前期创业培训和后续帮扶培训机制。市工商局依托微型企业协会,常年举办文化沙龙、夜校、周末班等,为文化微企量身定制培训服务;并积极协调共青团、妇联、总工会、扶贫办等部门,为文化微企提供后续培训。
胡浩表示,地方政府特别针对文化微企出台如此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无疑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政府的重视是土壤,22条新规如同阳光和雨露,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文化微企,何愁长不大?
蚂蚁也能成雄兵!好莱坞动画片《蚂蚁雄兵》中,小蚂蚁成长为雄兵的故事,在重庆文化微企日益壮大,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正在真实演绎。一个个蕴含着无穷创意的文化微企,在扮靓自身的同时,更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