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重庆市微企总数达6.4万户,提供就业岗位49万个,已成为我市市场主体中重要的一极和重要就业渠道。
按照计划,到2015年,重庆市微企将达到15万户,同时质量和效益也有较大提升。
微企进一步做多、做强中还有哪些难题,出路在哪儿?
发现当前微企面临的具体难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以期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营造微企大发展、大提升的氛围。
做块招牌也这么难?
李林(化名)不知道,偷偷摸摸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今年初,李林在南岸五公里某大楼负一楼开了一家烟酒店。由于房东不愿分割租赁,李林只得租下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房间。工商部门向他建议,以后可在经营烟酒的同时扩大经营范围,比如开设一家茶馆。
今年5月,李林向当地工商所提出开茶馆的申请。按照程序,工商许可需要一项前置条件——消防部门审批。
但两个月时间过去了,截至记者发稿,李林的茶楼还没有通过消防审批。理所当然,工商所也不能颁发经营范围扩大许可证。耗资10余万元、装修和器具设施一应俱全的茶馆,只能偷偷摸摸地经营。
记者从市消防总队了解到,在地下室开设茶馆等公共服务机构,除安装自动报警、自动喷淋等消防设施外,还必须更改建筑结构,增设两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事实上,凭李林的资金实力,很难达到要求。
“不仅如此,就是做一块招牌也困难重重,”李林抱怨说,他给茶楼定制的招牌,通过了城管的审批,但市政部门却给予了否定。
市政部门解释称,按照相关规定,李林的店面位于负一楼,只能做仓库,不能做门市。
南岸区另一创业者范勇(化名)也不走运。范勇创办的微企经营范围是汽车维修。这门生意的前置许可条件是:运管部门颁发的汽车维修许可证。
范勇告诉记者,为了办理这张许可证,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往运管部门跑了十余次,提供的文字材料“有6厘米厚”,也未能如愿。
最终,在一位朋友的协助下,通过“运作公共关系”才获得许可。
“凭微企的实力,要达到现行政策规定的全部条件,几乎不可能,”范勇说。
市工商局注册局局长吴岗介绍,类似的前置许可条件多达170多项,“近年来还有增无减”。
公平背后的不公平
“微企发展的首要难题,是开办门槛高。”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说,所谓开办门槛,即是微企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前后需要获得的前置和后置许可。
我市虽然针对微企发展制订了“1+3+3”的鼓励扶持政策,却没有在前后置许可上有任何松动。也就是说,不管是微企,还是个体户、大中小型企业,许可条件几乎一致。不少微企创业者将之称为“出租车打表——一个价”。看似平等的门槛,微企和个体户这样实力较弱的市场主体,要跨过去则要困难得多。
以餐饮业为例,该行业的前置许可条件包括两部分:一是卫生许可,二是环保许可。按照餐饮业卫生许可的一般要求,餐饮企业必须配备专用的刀、砧板、抹布等工用具和洗手、消毒、更衣设施以及专用冷藏设施。制作专间内温度不得高于25℃;离操作台1.5米高处吊装紫外线光管,有专人操作……这些条件,凭借微企的资本,很难做到。
除此之外,一餐饮微企向吴岗诉苦,自己在申办卫生许可证时,被要求营业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连厨房内的洗碗池也要3个。此外还要求出具环评报告。
“如果是一家几平方米的小饮食店,3个洗碗池就要占据一个平方米,怎么可能?注册资本金10万元,花1万元做环评,怎么可能?”吴岗很疑惑。
和餐饮行业类似的,又如教育和旅游。南岸某工商所负责人透露,我市目前从事教育培训的微企,没有一家有正规执照。因为前置许可条款中明文规定的教育场地、师资力量等硬件条件,凭微企的10万元资本金远远做不到。
由于经营范围限制,我市教育培训类微企的营业执照上都注明是教育咨询。同样,从事旅游行业的微企,经营范围都是旅游咨询。
除了行业门槛高,有的还有数量限制。据了解,我市部分区县对辖区内的网吧、小贷公司等业态都有数量限制。
科技微企的成长烦恼
相比那些还在为开业发愁的微企创业者而言,黄海似乎要幸运一些。他的故事开头,像极一部好莱坞大片——
美国中央情报局指挥中心。
监控屏幕上,实时显示劫匪在地图上移动的情形。但当劫匪进入地铁时,监控画面立马消失。
这是《偷天换日》中的这一桥段,源于一个真实的技术难题——相对静止或移动速度较慢的空间内,摄像镜头所拍摄的画面可实时传输。但在高速移动的空间中,画面传输却成为一大难题。
所幸的是,这一世界性难题有望被黄海攻克。
2011年11月,掌握该技术的北大计算机硕士黄海,在我市创办了一家名为华非云通讯技术公司的微企。目前,该公司移动实时监控解决方案,正在我市轨道二号线上进行紧张的软硬件调试,计划今年末投入测试运行,此后向全球推广。
如果真是这样,黄海以及华非云的明天将非常美妙。可现实却让黄海高兴不起来——到目前为止,黄海尚未得到任何科研基金扶持,企业规模总是上不去。
黄海也曾尝试着向有关部门提出基金申请,但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规模太小,不符合起码入门条件。
但记者获取的一份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说明材料中,只有对科技人员比例和研发经费的强制规定,而并未限制企业规模。对此,有关部门解释称,“有些规定是内部掌握的”,例如要求企业注册资本金在30万元以上,同时对财务制度、管理团队市场开拓能力等都有要求。
有人暗示黄海找到中介公司帮忙。
中介的答复是:先交10万元,不保证申报效果。
在华为担任过海外市场客户经理,销售过上亿美金产品,完整经历过从技术引导、商务谈判、项目实施与交接和回款等项目全流程的黄海,首次感受到生意的艰难。
迫于资金压力,在一些项目的招投标中,黄海只能和一些有资质的大公司共同投标。所有活自己干,对方仅出资质,利润却要分走八成。
“没有扶持难长大,规模太小又揽不到活儿,企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黄海有些后悔,“还不如一开始就创办一家规模企业,免得像现在一样,很多门槛都跨不过去。”
记者手记
可否为微企网开一面?
在安全事故频发、各种乱象滋生的当下,目前多达170项的工商注册前后置许可,是政府加强监管的内在要求,对于维护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有积极意义。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强化监管也有利有弊。正如一场狂风大雨,可能对参天大树毫发无损,但对嫩苗则是灭顶之灾。
如何处理加强监管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应该允许后者享有优先权——特别是放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微型企业,做强做多市场主体、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背景下。没有发展,监管就是无的放矢,无本之木。
此外,对某些行业进行数量限制未必就是一种可取的做法。只要不是违法,有什么必要限制数量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企的兴衰宜由市场规则决定。而限制数量的后果,就是有人会成立空壳公司,靠倒卖资质发财,从而滋生权力寻租的空间。
如果把各类市场主体比作构成市场经济这个大家庭的成员,那么,微企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孩子。一个孩子在成长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走错路、做错事,对此,我们是否可以网开一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