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渝企“隐形冠军” 技术创新成就全球高锰酸钾冠军企业
发布者:重庆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2-07-10 13:06
从荣昌县城出发向北,沿着一条狭窄的小路行车5公里,就到了一个工业厂区。马路两旁林立的工厂招牌中,一块不显眼的招牌上写着:“昌元化工”。
森严的保卫,重重盘查后得以进入。记者看见工厂里硕大的塔式建筑、工业管道和烟囱,机器轰鸣,操作工人并不多。
这家并不显山露水、颇显神秘的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高锰酸钾制造商。2011年,昌元化工高锰酸钾产量为32405吨,不仅占了中国市场的2/3,也比全球高锰酸钾第二大生产企业——美国卡洛斯的15000吨,多了一倍还多。
昌元化工为何能成为全球行业冠军?董事长李守昌的答案只有四个字——技术创新。
步履维艰
从化学分子式上看,高锰酸钾有4个氧分子,是优良的氧化剂,在工农业“消毒”方面有重要用途。
美国率先使用高锰酸钾。但由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美国本土并不鼓励高锰酸钾产业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成为美国高锰酸钾市场的供应国。
出口高锰酸钾创汇,一时在中国各省市蔚然成风。到上世纪80年代初,大型高锰酸钾厂,全国有30多家。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为此承担了较大的环境成本。
李守昌这样描述昌元化工前身——重庆嘉陵化工厂的生产场景:工人们将氢氧化钾加热至400℃,置于小铁锅中或浅铁槽中,投入锰粉,再靠体力快速搅拌均匀,在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下,顿时剧烈反应。在烟尘碱雾弥漫之中,工人又将物料翻炒破碎为3-5厘米的料块,先制成锰酸钾,再电解生成高锰酸钾。
整个工序中,污染大,粉尘扑面,物料刺激皮肤和呼吸道,十分呛人。不少人消极怠工,病假事假不断,导致夏季生产无法保证。
这种制造高锰酸钾的生产工艺,被称为平炉法,虽然落后,却能换来宝贵的外汇。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各地高锰酸钾生产企业竞争激烈,出口价格从1500美元/吨降至700-800美元/吨。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征收128.94%的反倾销税,再加上关税和运费,中国企业销往美国的高锰酸钾到岸价高达3000美元/吨,竞争力全无。此后,行业溃不成军,一大批高锰酸钾企业倒闭。同时,生态与环保概念在国内兴起,红火一时、生产工艺落后的高锰酸钾产业,跌至冰点。
技术制胜
李守昌意识到,唯一的出路是以技术创新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和依靠工业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
1991年,依靠从高压锅和西安大雁塔获得的灵感,李守昌成功研发出“塔式反应法”的新工艺。简而言之,即是让原料在密闭的生产塔内高压反应。和平炉法敞放式生产比较,这种方法让化学反应更充分,废物排放更少,同时工人劳动强度也大为降低。
1993年,昌元化工的这项技术获得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依托单位证书。1996年,该技术获得发明专利证书。
和平炉法比较,从成本上看,昌元化工每生产一吨高锰酸钾,所耗的煤由6吨降至800公斤,所需蒸汽量减少8吨,生产耗时从72小时降至1~2小时,劳动力成本节省800元,综合成本每吨节省约2000元。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依靠这种新工艺生产的高锰酸钾,毛利润率高达40%以上。
与此同时,全国仅存的另外7家大型高锰酸钾生产企业,几乎无一进行过类似技改,成本高昂不说,其落后的生产工艺,还被国家工信部列入落后产能淘汰名单。
乘势而上
在掌握了核心工艺技术后,2004年,昌元化工荣昌新厂全面投产,新厂全面采用“气动流化塔法”新工艺,当年高锰酸钾产量便达到10819吨,一举成为国内冠军。
在传统出口市场的美国,反倾销政策尚未终结,昌元化工把眼光瞄向日本、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由于产品成本低,产能大,昌元化工的高锰酸钾几乎一路所向披靡。
以销售带动生产,到2010年,昌元化工高锰酸钾产量突破3万吨,其中出口量达11566吨,占国际市场份额的两成多,成为行业全球冠军。而作为行业领头羊企业,昌元化工已经掌握产业链定价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