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中小企业局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强力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有序引导小企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成功创建129个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入驻企业达到5500户,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解决就业近30万人(其中农民工2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
筑牢“基石”
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目前,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联合发布的《重庆市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规定》规定: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金额不得低于采购总额的30%,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中小企业的60%。同时,政府办公软件、公务车维修、保洁等28个政府采购品目将只面向中小微型企业采购,此举将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政策落到了实处,为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
市中小企业局局长马发骧表示:“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协调解决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促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的意见》,并规定市、区县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牵头,建立有财政、建设、国土、环保、规划、税务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此制度已在全市推广开来。目前,全市已形成一个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缓解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中用地难问题,国家工信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提出:“利用闲置的厂房和场地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鼓励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并利用各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和改造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创业场地和服务设备设施等,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
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马奇昌介绍,在今年6月底前,主城区小企业创业基地将建成投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目标。为加强创业基地环境整治,环保部门也降低“环评”项目费用。
打造平台
完善服务促进发展
为了加强创业基地交流、合作、自律、维权,促进全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可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12月20日,重庆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协会正式成立,从此全市小企业创业基地有了“家”。
“各级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创业基地协会要广泛动员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工作,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在融资担保、技术信息、人才培训、经营管理、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马发骧表示,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发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要以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和抓手,建立起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和带动中小企业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
目前,我市各基地也利用政府机构和民办公助等方式建立了服务平台,为小企业创业和发展搭建起优质服务平台。我市还将针对创业基地入驻企业信息不灵通、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建成小企业创业基地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作用,为小企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据介绍,到2015年末,全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将全部建立创业服务机构,并按产业布局分类建立相关产品检测检验平台。
因势利导
探索基地创新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市中小企业局因势利导,推动各区域采用不同的创建模式招商引资。据悉,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需特别注意为发展新兴、支柱产业作配套的服务工作。目前,全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已形成“三种”模式:一是“园区”式。酉阳县小坝小企业创业基地2005年认定时只有10个企业,通过逐年发展壮大,现形成近200个企业的“酉阳小坝全民创业园”。二是“走廊”式。长寿区新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建成一个产业形成一个走廊带的模式。三是“相对集中”式。在用地难以审批的情况下,以相对集中建设厂房,合理布局企业入驻。云阳江口小企业创业基地采取集中80亩土地指标和分区分功能建设;开县的临江基地业主利用闲置房办香扇厂,既减小了创业成本,又缓解了资金压力。
重庆市中小企业局从2010年开始,每年表彰一批优秀小企业创业基地。今年5月,全市27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受到表彰,进一步激发了各地创建小企业创业基地的热情。
统筹城乡
创业基地推动城建
“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工作落脚在乡、镇、村一级,利用闲置厂房,如乡村学校楼房、粮站空房、企业改制和搬迁余房、乡镇合并后多余办公房等国有资产,能让中小企业再利用,就是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好办法,也是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好途径。”据市中小企业局负责人介绍,如今已有不少区县尝到了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发展中的甜头。对于考核中获得表彰的企业,一些区县还拿出了相当优厚的资金或政策进行奖励。
企业办起来了,就业岗位增加了,返乡农民工就能留得住、住得稳,这样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大大减小。同时,众多工业企业向基地所在的小城镇集中,促进了小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吃、住、行、购、娱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