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转变经营结构,积极融入重庆地方建设,中冶建工集团从一个曾经濒临破产的亏损企业,发展为重庆市纳税50强企业。2011年,中冶建工实现了新签合同额和营业收入双双过百亿元的目标,成为“双百亿”企业集团。
5月29日,细雨中,位于北部新区蔡家组团的地铁6号线蔡家车站、向家岗车站均在紧张施工中。这两个车站均为深基坑明挖车站,施工复杂、难度大。“尽管施工难度大,我们却有信心,将这两个车站,建成‘百年工程’。”陈喻白说。
陈喻白是中冶建工集团的老员工,现任中冶建工集团交通公司总经理。中冶建工集团交通公司成立不过3年,“是顺应近年市政道路、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成立的。”陈喻白说。
这不过是中冶建工调整经营结构的一个侧面。
1999年,中冶建工的前身中国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亏损7000万元,累计亏损1.7亿元,拖欠职工工资1.1亿元,外部债务1.2亿元,银行贷款及职工借资本息合计2.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9%。这一长串数字的背后是四个字:濒临破产。
2006年,中国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分离改制为中冶建工有限公司。与之相应,一系列转变企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的改革措施开始大刀阔斧推进。其中,积极融入地方建设,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冶建是该公司的主业,改制前,冶金项目占公司项目总量的60%。随着冶建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利润日益微薄,公司领导果断决策,向非钢市场扩张。
抓住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尤其是重庆建设西部地区经济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冶建工全面深入市政交通、道路桥梁、基础设施、电子信息产业及安居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底,非钢市场项目已占到中冶建工项目总量的80%。
如今,中冶建工已成为我市保障性住房、公租房、轨道交通建设的生力军。2007年起,中冶建工利用央企资金优势,采用BT(建设—转让)模式与大渡口、南川合作,建设政府保障性住房。2010年,中冶建工投入到公租房建设中,康庄美地、城西家园、康居西城都有中冶人奋战的身影。
2010年,中冶建工新签合同额119亿元,较2005年增长699.27%;营业收入66亿元,较2005年增长282.06%,首次跻身重庆市纳税50强。
2011年,中冶建工再创辉煌,新签合同额148.25亿元,较2010年增长24.53%;营业收入132.77亿元,较2010年增长101.04%。完成转型跨越的中冶建工,已经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