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忠县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柑橘信息化果园、现代柑橘信息化精准管理系统,获得了极为苛刻的柑橘“品种、育苗、建园、管护、橙汁加工”五大技术国际采标确认,橙汁通过国际GAP认证,赢得了全国“柑橘规模看赣南,柑橘技术看忠县”的美誉。
悄悄地,忠县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柑橘脱毒容器育苗基地、亚洲唯一的鲜冷橙汁生产基地,以及年加工能力23万吨橙类产品的生产线,三次被评为全国农业(柑橘)标准化示范县,“忠橙”牌鲜果、“派森百”牌鲜冷橙汁开始畅销东亚、中东、欧美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悄悄地,忠县柑橘产业带动了20多万人增收,农民种的柑橘不愁销、生态旅游也红火。去年,全县基地果园、加工销售、生态旅游等实现综合产值近13亿元。
在无声无息中,忠县柑橘产业走向了全国前列。
赢在科技:机械化管护、智能化监控
4月末,当黄金镇黄土村四组村民汪仁华被问及“现在管护果园与以前有何不同”时,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依靠科技、省时省力”八个字。
以前,让他一个人独自为130亩山地柑橘林打药,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如今,他坐着环绕果园的“轻轨”,轻松地摁摁按钮,就能完成这项工作。
所谓“轻轨”,就是一套农业机械化设备,该设备包括一条环绕果园的单轨和置于轨道上的柴油运输机及钢丝绳牵引货运装置。农民坐在运输机专设座位上操作,使机车在单轨上匀速前进,再利用机车上搭载的喷灌、深施肥、剪枝、采果等配套设备完成对果树的抚育管理。
“给这么一大片果园打药,至少要背600斤农药上山,要是以前的话,够十几个壮劳力干上几天。现在机械化了,一个人坐在机车上围着山头绕上几圈就行,安逸啊!”黄土村村支书杨继林说。
山地果园机械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有效地保障了果实的质量、助推农民增收,还能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村民王汪华告诉记者,他和不少村民一样,都将果园流转出去,再到果园打工。“一根树每年给7.5元流转费,一亩大约有45根,我家流转了3亩,每年净赚1000多元。我现在给果园打工还能赚上一笔,家人在外打工也安心。”
其实,山地果园机械化只是忠县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忠县大手笔不断,先是在国内率先建成了柑橘信息化果园、现代柑橘信息化精准管理系统,完成柑橘五大技术国际采标确认,而后又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果树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门破解科研难题。
记者在忠县柑橘信息化管理系统拔山监控中心看到,一大串数字显示在显示屏上,管理者足不出门即可知晓果园的土壤含水量、果叶叶面湿度温度等数十项实时信息,实现了对高温、冻害、干旱等的实时预警和肥水系统远程管理、智能决策和自动控制。
“柑橘信息化精准管理系统结合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现代通讯技术,建立了对象感测、数据采集、信息传输、分析决策、智能控制、视屏监控等多层次结构的监测预警测控技术平台,实现对生产环节和市场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管理。”
忠县果业局局长刘巨龙告诉记者,目前,全县设有100多个检测点,可对不同海拔高度柑橘生理生态信息及本地气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传输数据和图像,可以使管理者全盘了解果树生长和果实加工情况,进而进行产量估测、品质监测、产品质量控制和销售预期控制。
赢在思路: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订单化、无污染化
去年以来,全国不少地方的橘橙滞销、果贱伤农的事屡屡发生,给产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拥有25万亩高标准柑橘果园的忠县,到底滞销了没?
“滞销?早就卖光喽!”在拔山镇杨柳村一谢姓村民告诉记者,果子没熟时就已经被订购了,企业还提前设定了每斤不低于7角的保护价,村民们卖果子不发愁。
为什么村民卖果子不发愁?
事实上,忠县决定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时,不少地区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是与“先发者”拼速度与面积,还是拼质量和品质?
“我们选择了后者。忠县一直坚持企业需求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原则,边引进柑橘加工型企业边种树,走订单农业的路子,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去年全县大约生产了25万吨柑橘,美国博富文、派森百等企业加工了15万吨,剩余部分再通过国内外市场消化。”
刘巨龙透露,忠县已建立了年加工能力23万吨的浓缩汁、鲜冷橙汁、非浓缩还原橙汁和鲜果处理生产线,并且多家企业在今年还将扩大加工能力,市场消化不了的部分还能通过企业内部消化。
如何与“先发者”拼质量与品质?
在发展柑橘产业之初,忠县就开始大力推行生产标准化、无污染化。从育苗、栽植到施肥、采果,从进场加工到残果清排,忠县都有独到之处。
“库区光照不足,规划柑橘林时按经纬仪放线,可以让每一株柑橘树享受充足的阳光;在脱毒容器育苗基地统一育苗,可以保障每一株苗木健康强壮;栽树时坑底铺上一层肥料再回填,可以让树木生长有后劲;改‘测土施肥’为按叶片施肥,可以防止滥施化肥;采摘时分级、有序、分批次,可以避免‘撑死’。”
忠县一农技人员说,“撑死”其实代指一个故事。5年前,忠县年产果4万余吨,而加工能力在5万吨以上。丰收时节,干部组织农户集中采果,可全部运到企业时,结果发现企业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化。“一个人一年吃365斤粮食,你让他一天吃完,他准撑死。从那以后,全县开始推行留树保果、有序采摘、分级销售制度。”
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忠县还在着力推进柑橘产业梯次化、产品多元化,引进了不同规模的公司,生产适宜各层次的产品,有高端有机鲜榨果汁,有NFC橙汁,还有价格低廉的果汁饮料。
忠县如何让柑橘产业无害化?
加工剩下的果皮残渣如若乱扔乱放,腐烂后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县内一企业就曾因处置不力遭受重罚。
“我们去南充看了,那里采取的是烘干法,一吨要800元成本,还浪费大量煤、电。目前,忠县采取的办法是向果皮残渣中投放一种菌,这种菌可以使果皮残渣升温脱水,处理一吨只要150元,脱水后的残渣还能当有机质肥田。”刘巨龙介绍。
赢在选择:柑橘产业成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口
如何统筹城乡、科学发展?
这曾是摆在忠县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现如今,一片片绿色橘林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忠县柑橘产业具有了苗圃、基地果园和加工厂的资源链,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要素链。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忠县统筹城乡发展。
同时,忠县还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橘林旅游,初步构建起“中国柑橘城”框架;依托柑橘文化,举办“中国柑橘文化旅游节”,拍摄电视连续剧《半城山水满城橘》,开展高峰论坛、诗歌朗诵、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打造柑橘产业复合经济。
“有企业在,柑橘不愁卖,一年怎么也能收入几千块。”拔山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廖万宝告诉记者,自从发展柑橘产业以后,村子更美了,村民也普遍增收了,有的搞了林下养殖,有的开起了农家乐,年纪大点的多将林地流转给公司,再回去打工。
记者调查发现,大片果园流转集约经营后,机械化得以大范围推广,从而解放了劳动力,而由建设果园带来的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配套也方便了百姓生活。
“果园建设使农村道路更为密集,环境也更加优美,大量靠卖柑橘为生的农民开始将土地流转,走进工厂成为产业工人,支持忠县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悄悄地,忠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逐渐改变,城乡差距在实实在在地变小。” 刘巨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