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它横亘欧亚大陆,一路上不仅温差达70多摄氏度,而且穿越的地貌复杂……
这是一个奇妙的“创意”:它“整合”6个国家,全程1万余公里,经历两次吊装转轨,报关手续繁杂,协调难度极大……
这是一个千年的“梦想”:它唤起了黄沙漫漫的“丝绸之路”,而且只要短短十几天,就能快速通达!
“渝新欧铁路”,一个新的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被深居内陆的重庆“创意家”们所创造,它所带来的种种革命性变化,至今还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重庆向西 17天横跨欧亚
历史将记住2011年3月19日。
这一天,在重庆团结村铁路货运中心站,一列满载着重庆造惠普笔记本电脑的专列,启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开行——它从重庆出发,经安康、西安、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入哈萨克斯坦十月城,转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17天后,它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这是世界铁路史上,一趟史无前例的班列。17天的时间里,列车横跨欧亚,驶过亚热带、温带,穿越崇山峻岭、沙滩戈壁,并经过了6个文化迥异的国家……
这个划时代的奇迹,缘自于深居内陆的重庆,对于区位和地理劣势的不屈抗争——距离出海口2000公里的地理劣势,一直制约着重庆的开放之旅。
2011年3月19日的这一趟破冰之行,让中亚和欧洲的商贸细胞活跃起来,重庆,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开放的前沿。
外媒评价:一条连接中国重庆和欧洲的国际贸易铁路全面开通,将中欧财富血脉紧密串连。这条国际铁路大通道将改变中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外贸格局。
破除瓶颈 逼出来的改革
2008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会上,市委书记薄熙来明确把“改善重庆与外部的时空格局,提速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作为“5年内必须首要突破的任务”。
这是重庆首次在市委全会上提出:破除地理劣势、缩短开放距离。
一年以后,惠普、富士康联手签约重庆,将在此建设年产4000万台外销笔电基地。
怎样以最经济和快捷的方式,解决外销笔电产品的出口交货问题?
对于内陆城市而言,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2010年5月,随着“渝深”集装箱“五定”班列的成功试运行,重庆打通了“渝深”铁海联运大通道。重庆到欧洲的总运输时间从原来的40天缩短至30天。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比从上海出发直接海运到欧洲的时间还短2-3天。
但重庆并没止步于此,她更大的抱负是,将2000公里劣势变成优势。
市长黄奇帆说,重庆地处中国西部,欧洲也在中国以西,如果向西走陆路,重庆的优势就凸显了——重庆到欧洲的距离比上海和深圳到欧洲的距离近2000公里。
向西大运量的陆路通道只有铁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欧亚大陆桥(即用铁路把欧亚两侧的海上运输线连接起来的便捷运输通道)。
此前,世界上有两条欧亚大陆桥:一条以俄罗斯东部的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起点,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荷兰的鹿特丹港;另一条东起中国江苏连云港,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直抵荷兰北海边的鹿特丹港。
重庆想做的是,开启第三条欧亚大陆桥。
一个城市如果能串起财富的血脉,它就能发挥“心脏”作用。
史无前例 重庆搭建欧亚大陆桥
2010年底,市政府成立物流办,目的是将以笔电为主的IT产品顺利畅通地销往全球。
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说,向西开拓一条铁路通道直达欧洲,短期看是满足以笔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品出项物流的需求,长期来看,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需要一条快捷、稳定和低成本的优质出口通道。
随后,重庆启动了对这条铁路的国内段、2011年1月28日开行的中俄段及3月19日开行的全程三次测试。
“最为艰难的测试是中俄段,这是我们第一次运行出境。”市政府物流办主任杨丽琼说,这次测试的出发时间是2011年1月28日,物流办和海关的同志提前到达了阿拉山口。
长年刮着六级大风的阿拉山口,即使是在夏天,也没有女孩能穿裙子,而此时这里正是冰天雪地,加上是春运时期,列车开行试验的难度就更大。
为什么偏要在这个“节骨眼”来试验中俄段的运行?
沐华平说,除了运行速度,标准轨——宽轨——标准轨的换装能力、多国联运的通关速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测试IT产品能否承受严寒的自然条件。
13天后,列车抵达莫斯科。
测试结果是:国内段的运行时间可以从通常的8天缩短至4天;此次运行创造了阿拉山口最快的通关和吊装换轨道纪录。
市物流办副主任周述林回忆,由于重庆之前没有大规模出口的货物走这条铁路线,所以,当时连集装箱箱源都没有,是向中海集求援后,临时从上海急调的。
三次测试中,遇到了太多没有料到的困难:列车运行到哈萨克斯坦的多斯特克需要再次吊装转轨,但这里少有列车经过,平板车不足,运力不够,人力不足,操作也没有经验……
重庆不能等待,需要快速和哈铁、俄铁、德铁的高层协调。
面对问题,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亲自给铁路沿线各国做工作。市领导黄奇帆、童小平也带队到海关总署和铁道部拜访,“渝新欧”得到两部委的大力支持。
2011年9月底,“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联席会议在重庆举行。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等国铁路部门以及中国重庆签署《共同促进“渝新欧”国际铁路常态开行》合作备忘录,提出要将“渝新欧”打造成具有世界品牌意义的货运线路。
“渝新欧”进入常态开行。
去年开行17趟,发出货物近700箱
重庆、笔电、开放……这些关键词内在的逻辑联系是:被“蓝色文明”掩盖光芒的陆上“丝绸之路”再次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渝新欧”去年全年运行了17列,共有699箱出口货物发往欧洲,其中23%为江苏昆山和上海的集货。
“渝新欧”平均每趟运行时间为17天,最快16天,它高效、便捷,越来越成为品牌商看重的优质通道。
中铁联集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海翔说,“渝新欧”之前,几乎没有货物从团结村始发出口,而现在,团结村也成了最活跃的开放前沿。
2011年,重庆实现进出口贸易350亿元,不仅增幅全国第一,还带动四川、贵州、云南等周边省市外贸发展,实现了华东产品集货重庆出口,转口贸易占比达32%。而两年以前,重庆的报关量几乎为零。
一个前所未有的口岸高地,正以独特的方式在重庆崛起,它将为中国内陆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