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18家知名媒体30余名记者齐聚重庆,聚焦重庆民生导向共富发展之路。“政策好”、“效果实”、“全国领先”这是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常用的几个词。
昨日,18家知名媒体记者前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药品交易所、江北区微型企业孵化园、西永微电园企业厂区、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等地,深入基层社区、厂区,针对重庆“缩差共富”、农村土地交易制度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1+3+3”微型企业扶持政策体系、城乡统筹改革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实地采访。
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实惠
“您觉得现在的药价怎么样”、“药品交易所成立后对药品企业有什么影响”……在重庆药品交易所,经济日报记者佘颖在大厅内不停“穿梭”,时而驻足药价公示平台前,仔细研究药价动态,时而采访购药者。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药品流通秩序不规范,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层层加价、监管不到位等因素造成药价虚高。2010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重庆药品交易所,通过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起了药品采购供应新机制,探索出一条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规范流通秩序、抑制药价虚高的新路子。
“这在全国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创新,非常值得推广。”采访完毕后,佘颖表现得很兴奋。她说,重庆药品交易所的成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价,通过网络公开交易、药价透明化,不仅能够大量节省医药企业的公关及人力成本,省去诸多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有效地控制药价,还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实惠,增加老百姓对医院信任度。
政府关心微企发展
当来到位于江北区华新街街道的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采访时,第一财经电视记者商洁玲与袁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扛起摄像机四处选角度、捉镜头,并与园区内的微企创业者们进行了细致的访谈与交流。
以前的嘉陵三村房屋陈旧、设施设备破旧、商贩无序经营、油烟漫天、污水横流。2010年江北投入近亿元对嘉陵三村进行综合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更换基础设施、清洗街道,并发挥其毗邻观音桥商圈的优势打造微型企业创业园。通过政府引导、市场牵引、服务指导“三足鼎立”的创新机制,改良孵化模式,破解了微企落地难、成活难、发展难的瓶颈。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创办微企,唯独重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袁雯说,与其他省市不同的是,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建在了市中心的黄金地段,说明市政府非常关心微企的发展。其次,政府还给予创业补贴,降低了创业成本,免除了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政府拨给微企的创业补贴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多次补贴,每年微企创业者们都要上报自己的微企的策划及创意设计,政府根据其价值进行指导,注重对企业内功的修炼,让人感到温馨。
商洁玲告诉记者,重庆对于微企的关怀,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扶持,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希望的发展模式,也更能让创业者们有归属感。
重庆改革发展屡开先河
“重庆敢为天下先,从跟跑变为领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程维表示,近年来重庆率先在全国启动最大规模的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住房供给“双轨制”,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建设公租房,进行房产税改革试点等,种种事例表明,重庆在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上迈出了重大一步,也逐渐在全国走向领跑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国资委每年无偿拿出1亿元国有企业利润作为对微企资本金补助,是国资“社会分红”的一种体现。
程维说,2011年重庆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重庆民生改善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与进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张煦也表示,重庆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开展“地票”交易,还推行林地、宅基地、承包地“三权”抵押贷款,能开这个先河实属难得。对于农民来讲,推出“地票”交易,能够把土地使用权、所有权作为财产进行交易,能够有效保证农民的收入来源,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