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曾经是重庆的骄傲,后来部分领域已成为重庆的困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点。
昨日,黄奇帆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2011年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成就,以及2012年的计划,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提到,2011年“重庆造”笔记本电脑产量突破2500万台,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基本成型。
“重庆的产业结构升级,已经基本完成。”昨天,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详细解读重庆的工业转型升级路。
短板变长板
老工业基地完成转型
记者:重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今年有什么新变化?
沐华平:重庆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但是,过去重工业比重过大,企业亏损多,一二三产业严重失调,经济结构极不合理。重庆的支柱产业,多年以来都是汽摩产业一枝独秀。不过,这一局面目前有了很大变化,重庆经济结构首次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因为以笔电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过去,信息产业是重庆最短的一块短板,但这两年,我们走完了沿海地区花10年时间才能完成的“5+6+400”世界级电脑产业集群构建。2011年,重庆的笔电整机基地单月产量已突破400万台,全年产量达到2500万台,2012年这一数字还将翻番。
种种数据都说明,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工业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传统优势工业三大板块齐头并进之势,基本完成了老工业基地的转型。
研发加结算
电子产业毛利率达9.6%
记者:尽管转型IT业,但重庆造笔电仍然是加工贸易,如何能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基地?
沐华平:做笔记本代工的加工贸易,从沿海来看,毛利率才3%-5%,的确是处于代工制造的低利润环节。所以,我们引进了加工贸易两端:研发和结算中心,使微笑曲线在重庆绽放笑容。像2010年,电脑还没怎么生产,惠普、宏碁等的结算税收就给重庆交了30亿元,今年是40亿元。全国电子产业平均毛利率4%,而重庆毛利率达到了9.6%。
未来两到三年内,惠普、宏碁、华硕等品牌厂商在渝的结算资金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加上国际分销商、二级分销商等结算中心入渝,一条完整的结算产业链将在重庆崭露雏形。
在笔电生产方面,今年,还将有一大堆零部件企业进入重庆,使信息产业实现80%的本地化配套,形成“5+6+700”的品牌企业、代工企业和配套企业。像芯片、硬盘等一些核心零部件,重庆也在争取引进。
同时,重庆既要造笔记本电脑,还要推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像设备、路由器等的发展。到2015年,IT产业生产规模将拓展到2亿台。其中,笔记本电脑产能将达到1亿台;而台式电脑、打印机、显示器、路由器等电子终端设备的产能也要达到1亿台,走多样性的产品组合战略。
推“云端计划”
更多人从事IT产业
记者:除了笔电生产基地,在信息技术产业我市还会有哪些新动作?
沐华平:目前,重庆还在推出“云端计划”,除了打造2亿台级笔记本电子终端产业基地外,还要建设百万台级服务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目前,阿里巴巴、新加坡太平洋电信、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国移动、东软集团、中国电信等企业已签约落户,我市两江新区的云计算产业园在谈的项目有40多个。今年3月,我市还将举办全国首届国际云计算博览会,多渠道展现国内外最新云领域高端技术,推动更多项目洽谈。
记者: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后,对重庆有什么影响?
沐华平:云计算的产业前景极为可观,5-10年后全球新增机房1万个,新增的产值约1万亿美元。而对重庆而言,只要争取到国际上1%的订单、国内需求10%的订单,就能带来1500亿美元规模的产出,90亿美元的税收。
记者:笔电代工、结算中心、云计算……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变化?
沐华平:今后,重庆市民除了买笔记本电脑更快捷、更便宜外,还将有更多人从事IT产业。比如随着大量结算中心业务的开展,高级会计师、金融证券从业人员、律师等高端人才就是重庆的稀缺资源,结算产业至少可带动1万名新增就业。而云计算数据中心,未来更可以带动10万人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