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重庆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2011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万亿大关,增长16.7%。经济增速在全国的排位,由2008年第五、2009年第三、2010年第二,上升为今年的第一。
此外,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进出口总额、航空口岸货运量、市场主体数量五大经济指标的增速均位居全国第一。
除了数量的增长,更有质量的提升。
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正在成为重庆工业第一支柱;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7%,名列全国第三;外地经由重庆转口的货运量占到重庆通关量的32%,标志着内陆口岸高地功能开始发挥……
“这些指标表明,我们的快速增长不是某个单项的突破,而是多点支撑,是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重庆的发展快中见好。”市长黄奇帆如是说。
齐头并进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
2011年,华硕来到重庆。
自此,惠普、宏碁、华硕,世界三大IT巨头“共舞山城”的局面形成。
“三大品牌的年产量加起来占全球市场份额近46%。等到它们在重庆的工厂全部投产,重庆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笔电生产基地。”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说。
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迅速在重庆发酵。
惠普落户,吸引同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三大代工商,以及12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到重庆建厂。
宏碁签约,又吸引仁宝、纬创等更多的代工商,以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入重庆。到今年年底,重庆就有望将笔记本电脑的本地配套率提升到70%。
华硕入渝,不仅今后每年将为重庆增加近3000万台笔记本电脑的产能,还在渝掀起新一轮的代工商、零部件厂商的投资热潮,堪称重庆完成笔记本电脑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厂商“3+6+300”产业布局的“关键一环”。
“下一步,重庆的目标是完成‘5+6+700’。到那时,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将跃上一个崭新高度。”沐华平透露。
新兴产业狂飙突进之时,传统产业也没有停下升级的步伐。
今年,全国四大汽车集团齐聚重庆,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汽车产业集群,重庆汽车年产量超过200万辆;重钢环保搬迁全部完成,一期650万吨产能项目投产;经历一波三折的投资50亿美元的巴斯夫项目开工……
黄奇帆认为,目前全市工业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传统优势工业三大板块齐头并进之势。
独辟蹊径
打造“另类”金融中心
一般来说,判断金融业是否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衡量其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今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7%,名列全国第三。一个区域金融中心正强势崛起。
其实,当重庆提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时,外界不乏质疑的声音。
提到金融中心,人们会想到北京、上海、香港。提到重庆,人们会联想起内陆城市、老工业基地,两者之间的距离,恍若天上地下。但黄奇帆说:“建设金融中心,你们不要看不起重庆。”
黄奇帆认为,金融中心大约有三种,第一类是北京那样的行政总部集中的金融中心;第二类是要素市场集聚的中心,比如上海;还有一类是结算类金融中心,典型的是新加坡。“重庆可以学新加坡。”
打造结算型金融中心,使重庆的金融中心建设找到了一个区别于京、沪、港的突破口。
市金融办主任罗广介绍说,按照惯常的思维,一个工厂采购原材料、加工、销售,当然就在它公司总部的会计室里进行结算——但这只是传统的工厂。加工贸易由品牌商下单子,由代工商做产品,由零部件厂供应,然后物流企业来运输,成百上千家企业在半个地球上活动,点对点发生结算已不现实,此时无疑需要一个大型的结算中心。“新加坡过去做的以及重庆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个结算中心。”
“中国沿海加工贸易的规模已有1万多亿美元,但结算中心却在海外。重庆的目标就是让企业在中国的结算、亚洲的结算都搬到重庆来。”罗广说。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重庆金融产业飞速发展。今年,重庆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增长18%,存贷比超过80%,银行利润率全国最高,不良贷款率全国最低。
民生共富
提振消费拉动内需
重庆经济的飞速发展已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人们都在问:重庆,凭什么?
重庆给出的答案是: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之路。
市委书记薄熙来说,改善民生,不仅是积德的善举,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作用丝毫不逊于其它两驾“马车”。改善民生不是单纯“花钱”,同时也能“挣钱”,而且越舍得在民生上花钱,政府就越有钱。
以公租房的建设为例。重庆将在3年内启动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以后还要视发展情况,再建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基本建设成本2000多元/平方米,3000万平方米就是700多亿,按照建筑行业1比10的投资带动效应,就等于为重庆带来7000多亿元的投资。
“从投资规模看,公租房比任何一个房地产项目都大得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大得多。”市长黄奇帆认为。
在重庆,像公租房这类既改善民生,又促进经济增长的事情还有很多:微型企业、“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五个重庆”……
“重庆经济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理念的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博导施雪华评价说,传统的思路是,先发展经济挣钱,有了钱再改善民生。重庆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并行不悖,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发展经济的过程。
“五低”环境
培育未来发展后劲
2011年,重庆不仅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经济答卷,更为未来的发展培育了后劲。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认为,分析一个城市的经济,除了看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关键的还在于其成长后劲。而成长后劲如何,则要看这座城市的综合成本。
面对综合成本的拷问,重庆给出了“五低”环境的回答。
黄奇帆介绍,重庆正在打造低融资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物流成本、低税费成本,使我们把握了服务经济和保障民生的主动权。
以低融资成本为例。如今走在解放碑,或者观音桥,金融机构琳琅满目,说“银行比米店多”,一点也不夸张。走在乡村,除司空见惯的邮储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还有汇丰村镇银行,以及澳新村镇银行……
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让重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重庆银行存贷款比高达80%,中国平均存贷比不到60%。包括上海、北京、广东的银行资金,在当地贷不出去,都被总行调到了重庆。
“仅仅低融资成本一项要素,就足以吸引许多企业。而‘五低’环境的综合效应完全发挥出来后,重庆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胡星斗认为。
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差钱”,哪儿的投资环境好,资本就流向哪儿,经济要素就往哪儿积聚,这个地方也就仿佛装上大大小小的发动机,随之腾空而起,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