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重庆,寒意渐浓。忠县三汇镇罗岭村4组村民方义洪告别了久居多年的砖坯房,住进了罗岭村红岩小区的三层小楼,房屋面积255平方米,占地面积仅80平方米。入住后,方义洪将屋内粉刷一新,客厅里摆上液晶电视,还在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而他家原来约560平方米(0.84亩)的老房宅基地,将被复垦为耕地,扣除新居8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节余的0.72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作地票交易,方义洪已获得先期7万余元的价款。“正是有了这笔钱,我才能搬进新房,现在交通也好,生活更有奔头了。”方义洪说。
一张小小的地票,改变的不仅仅是方义洪一家的生活,也影响着重庆——这个中西部唯一直辖市统筹城乡改革的道路。
先行先试
重庆启动地票试验
数年前,中国社科院一份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曾指出,城乡收入差距主要体现为财产性收入差距,而土地和房屋是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制度下,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用益物权缺乏有效的实现方式,农村宅基地不可抵押,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只允许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交易范围和价值实现幅度都极其有限,农村土地财产只是“沉睡的资产”。
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格局的重庆,一直被视为国情现状的代表。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庆人一直在思索。
2008年4月,市委书记薄熙来带队到渝东南调研,提出了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用市场化的方式发现农村土地价格,开辟城市反哺农村新途径的设想。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要有先行先试的勇气。”薄熙来这样说道。
2008年8月5日,国土资源部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明确支持重庆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土地利用新机制和耕地保护新模式。当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应当承认合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为农村财产权的地位,要通过制度创新,促其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发现和实现价值。”
中央全会的精神,无疑让重庆拿到了加快改革的“尚方宝剑”。12月4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地票试验正式启动。
据了解,所谓地票,通俗地理解就是一种建设用地指标。其基本原理是把农村废弃、闲置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指标留足农村发展空间后,将多余指标交易后拿到城市使用,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合理利用。这样一来,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维持不变。而这种建设用地指标需要通过在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交易来完成。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当天,重庆君豪酒店,080001号地票,竞拍现场高潮迭起。
报价快速刷新,1280万元的起拍价,不到半分钟,就经10多次竞价迅速飙升至2000万元。
“2560万元!”重庆玉豪龙公司董事长刘树森举起手上的3号牌。
“砰!”中国第一张地票落槌成交。
现场掌声雷动,中国第一宗地票交易以起拍价两倍的价格成交。
这也是当天挂牌成立的中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的第一笔交易。交易中的地票,是由重庆市江津、城口等地复垦农村建设用地,经严格验收形成的300亩的建设用地指标。
此刻,时针指向11时38分,中国的农村土地交易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
统筹城乡
破解建设用地困局
市长黄奇帆有一个理念,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是耕地面积增加的过程,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却面临耕地减少的压力。城镇建设用地在增长,农村建设用地却没有退出的机制,有的地方还有所增长。“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制度设计的层面着手。”
西南大学邱道持教授表示,受重庆市政府委托,西南大学曾进行了一项有关“重庆土地平衡制度”的课题研究,就是要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研究结果显示,必须要从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入手,开展制度创新,找到耕地保护、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平衡。”
市国土房管局局长张定宇说,发达国家城市化中有一个保护耕地的好经验,就是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农村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会大量闲置、废弃,最终通过国土整治等方式逐步复垦为耕地。这样一来,城市建设更加集约化,耕地面积也会增加。然而,中国农民进城务工后,即便已经长期在城镇定居,并作为城镇常住人口配置了城镇建设用地,受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他们却没有动力将原来的宅基地复垦变为耕地,宁愿闲置、废弃在那里。
据悉,由于宅基地和农房是农民在农村的主要财产,没有好的退出机制,是不能强行要求农民退出的。这样,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必然占用农地;而另一方面,由于在现行制度下,农村房屋和宅基地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其交易范围和交易主体决定了价值实现有限,农民进城后农村建设用地也没有什么减少。于是,就出现了城市、农村建设用地“双增长”格局,这显然与转变发展方式、集约节约用地的要求背道而驰。
市国土房管局3年前曾针对江津区的用地情况做过一次调研。
调研发现,当时江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根据当时的调查,整个江津39万农户中,有23%完全放弃了农地耕种,有60%的农户家庭收入是以非农收入为主。江津有大量的农村房屋空闲和废置。”
调查研究还显示,江津区农村居民人均宅基地面积达到198平方米,比我国《村镇规划标准》中人均150平方米建设用地的上限高了48平方米。“如果控制在150平方米/人,以该区农业人口总数计,理论上可腾出建设用地8.25万亩。”
这样的背景下,在改革中要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尽量不增加,又不违反国家土地政策就必须把盘活、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制度的重要一环。
农村土地交易所和地票交易,即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作出的制度设计。
目前,重庆有2300万农村人口,大约600多万户家庭,按户均宅基地和附属设施用地1亩计算,存量建设用地达600万亩。如果通过集中居住的方式置换出1/3的闲置宅基地,理论上可腾挪出130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并产生相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将这些指标以市场化交易方式予农村以收益,再将指标用于城市建设,就可以形成城乡建设用地“一增一减”的良性格局:城市建设用地随城镇化而增加,农村建设用地则逐步减少,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双增长”模式。
反哺“三农”
地票净收益85%直补到农
“地票交易的收益直接反哺农村,全部用于‘三农’。”黄奇帆表示。
原大足县三驱镇新民村村民徐怀金,早年一直在甘肃做小生意,女儿在本村读书,由年迈的爷爷、婆婆照顾,农村的房屋因徐怀金长年在外没有修缮,破损严重。
2010年徐怀金夫妇在大足县城购房,以改善居住环境。当得知户籍制度改革和地票政策出台后,徐怀金即提出整户转户并申请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退出,其房屋及附属设施占地面积一亩有余,已获得首期价款10万余元。
“农村的房子按原来价格可卖1万多元,而有了地票制度,我的收入翻了10倍!”徐怀金有些喜出望外。
复垦宅基地的农民可得到几笔收入?张定宇算了一笔账:一是地票价款收入,即财产变现的收入,地票交易发展到现在,按目前交易看,农民最低可获得每亩9.6万元,比在传统模式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获得的收益多出数倍。二是复垦形成的耕地仍交由农户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种,直接增加了其土地耕种收入,按市场价核算,每亩每年可增加收入640元到900元。三是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得到的务工性收入,一般每亩可获2000到3000元。四是原房拆除建材残值变现收入,户均数百元至千元不等。
张定宇说,下一步将完善地票制度运行机制,尤其是将建立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高度参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地票净收益85%直补到农民、15%归集体。
据悉,从明年起,对复垦农村废弃建设用地多、完成地票交易较多的区县,将给予计划指标奖励,鼓励区县创造和利用更多的地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制度创新
借市场力量实现多方共赢
地票运行过程分为复垦、验收、交易和使用四个环节,即:以规划和复垦整理规程为指导,在农民自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前提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扩展边界以外的农村建设用地实施复垦。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水利部门,对复垦产生的耕地进行验收,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把关,在留足农村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确认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地票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交易,具有独立民事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均可参与竞买。购得地票的主体选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的待开发土地,凭地票办理转用手续后,国土部门按规定组织供地。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3年来,累计交易地票148亿元。地票交易,不仅直接增加了耕地,也让农民拿到了真金白银,让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地票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坚定了在城镇务工多年的农民工转户进城的决心和信心。转户居民在地票交易中变现农村土地财产,实现带着财富与尊严进城。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已有上万户转户居民申请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退出。
同时,地票资金的注入,彻底改变了巴渝新居、农村新村的建设模式,农村面貌正在加速改变。过去,巴渝新居、农村新村主要靠财政补贴撬动,而有了地票之后,农民很快认识到集约用地腾出地票就能得到收益,他们将这部分收益投入政府规划的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交通便利,从而让他们不出农村就能过上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企业在地票竞买中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2009年12月,龙湖地产以9700万元购得0047号地票1000亩。2011年1月30日,龙湖地产使用0047号地票并在北碚区歇马镇落地968亩,其后通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取得该宗土地的使用权。
2010年8月,重庆龙禹石油有限公司以160万元竞得0103号地票8亩,解决了其修建加油站用地问题。
龙湖地产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拿地,政府推出地块,企业参与竞拍,企业了解地块时间短,难以在城市化中形成与城乡规划实施的战略互动。然而,有了地票制度后,企业可以提早根据政府规划作出项目规划设计,并持地票向政府提议将规划地块及时推入市场,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意愿与宏观规划意志得以有机的结合,减少机会成本,实现农民受惠、城市开发、企业发展的多赢目标。
敢为天下先的重庆人,如今还谋划着更大的棋局。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总裁董建国表示:“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继续深化地票制度改革,既要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受惠于地票制度,也要在改革中形成普适性制度经验,为地票走出重庆、走向全国创造条件。”
数字地票
●农交所成立
3年,累计交易地票148亿元。
●地票交易
3大好处:增加耕地,农民拿钱,企业获利。
●复垦宅基地的农民可获
4笔收入:一是地票价款收入;二是复垦形成的耕地仍交由农户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种,增加其土地耕种收入;三是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得到的务工性收入;四是原房拆除建材残值变现收入。
专家观点
重庆地票制度是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地票制度对于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
地票制度从短期来看,能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拉动内需;从中期来看,能有效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流动性过剩,维持国民经济平衡;从长远来看,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最有效办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
土地流转市场的规范和地票的出现,不仅能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经济“后盾”,还能解决留在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有助于推进城乡统筹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
成立农村土地交易平台,在全国范围来看,是农村土地改革的一种创举。它成功地破解了在我国持续了多年的城乡建设用地二元格局。它在土地市场中的意义不亚于资本市场里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孟晓苏
地票最大的好处就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采取先补后占,避免了农村强拆带来的矛盾,最大化地保证了社会的和谐。
——凤凰卫视评论员郑浩
核心提示
3年前,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在重庆展开——2008年12月4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地票试验正式启动。
重庆地票制度运行3年来,不仅实现了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合理利用,增加了耕地面积,更唤醒了农村土地这笔“沉睡的资产”,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公平分享发展成果;“以城带乡”有了抓手,“共同富裕”不再抽象;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耕地保护难度降低……在多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互交织的现状中,重庆摸索出了一条新路。这项一举多得的创新,使诸多难题迎刃而解、发展空间豁然开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