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开放促进重庆产业升级
重庆,一直以来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对于这样的重工业城市,如何来推动开放?重庆给出的答案是——将开放与产业升级融合在一起,实现协调发展。
“如果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所以要把产业的单一性变为多样性。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对城市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全球的任何一个中心城市都需要一个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这样说道。
为何发展信息产业?沐华平称,信息产业是一个2.5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介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对传统工业有促进提升作用。
沐华平回忆说,2008年时,惠普也正在找一个地方扩大他们的产能,而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日益走高。当时我们跟惠普接触,他们认为重庆的物流成本高,提出要我们补贴。我们就把这个“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模式抛出来——重庆地处中国的地理中心,产品出项物流成本低,配送效率高。这就是我们当初游说惠普的过程。
对于未来,沐华平更是信心满满:“一个城市,如果有一个非常创新的理念,一个非常独到的运作模式,它就不怕被模仿。”
“五个重庆”构筑投资环境新优势
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首次提出“五个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外界普遍认为,“五个重庆”的建设是一次很成功的城市营销,是一个富有远见和科学理念的国际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将加速重庆投资环境的改善,极大增强重庆的投资吸引力,使其在西部地区脱颖而出。
市外经贸委主任王毅认为,“渝新欧”国际铁路列车开始运行,果园港、东港等开工建设,重庆机场实现双航站楼双跑道同时运行,建立集散与分拨中心等一系列开放举措都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着“五个重庆”的内涵和外延,现在,很多来渝考察投资环境的跨国公司最关注的就是“五个重庆”建设,并对“五个重庆”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无论是把家安在重庆,还是把资本放在重庆,都会很放心、很满意。
“走出去”的两大“绝招”
事实上,中国并不缺乏“走出去”的案例,但不少企业“水土不服”,最后铩羽而归,以至于国内企业谈及“走出去”大多面露难色。
近年来,重庆国企大胆“走出去”并收获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认为,这其中有两大“绝招”。
一是抱团出海打天下。崔坚说,重庆具有国资体制优势。单个企业资金、技术实力可能很雄厚,但是在海外单打独斗,可能会面临多重困难。考虑到这一点,重庆国资委扮演好“总指挥”,组织统筹国企优势,然后再抱团出海打天下。
所谓抱团就是“走出去”的任何一个项目都具有综合性,这些项目都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撑,有多方面业务的扩展余地,如果不抱团就做不好。另外一层意思则是,任何一家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从中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
二是必须依靠国际大投行、国际中介机构。崔坚说,“走出去”需要国际中介机构帮我们对当地法律、文化等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再设计周密的方案,使我们更为详细地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各种情况,进行比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