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门口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她拍着小手唱着这首歌,又蹦又跳,简直是快乐的小天使。她就是贝贝。
贝贝是我的外孙女,在幼儿院进修。进修范围有科学、文学、艺术、工艺,可谓无所不包。先说画画。
贝贝喜欢画画,她可以埋头画一两个小时。
“贝贝,你这画的是什么呀?”一次我问她。
“是爱心!”她大声地回答,“爱心都不知道!”她很瞧不起我的“无知”。
我拿起她的“作品”仔细端详,不错,确实是爱心。我又指旁边画的是什么。
“是小姐姐扶小弟弟——小弟弟跌倒了。”她解释说,接着又补充,“这就是爱心!”
我同样仔细端详一阵,认定她的解释正确。贝贝所谓的爱心,不只是象征和标志,而是有实际内容的。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同学跌倒了,她搀扶;同学哭了,她去安慰;她还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带他们找老师、找妈妈解决。我到幼儿园接送贝贝的时候就多次目睹这种场景。联想起贝贝的日常表现,我认为她的创作思想是正确的:主题积极,画自己熟悉的生活。
观赏贝贝的画,我想起了苏东坡的诗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是非诗人。”意思是说艺术要创新,不要程式化、模式化。这当然是对的。但是苏老先生对儿童画的认识却未必恰当。在他看来,儿童画都是依葫芦画瓢,只求形似而无内涵。这很值得商榷。事实上儿童作画往往是大写意,他们笔下的狗啊,猫啊,蝴蝶啊,花啊,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充分主观化的狗、猫、蝴蝶和花,并不要求画得和对象一模一样。画几何图形,学透视,模特写生,那是学院派的做法,同这些儿童不相干。以此之故,鉴赏儿童画就不同于鉴赏一般的成人画。解读儿童画要像读元代黄公望、王蒙以及倪云林的山水画一样,“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趣”(汤星《画鉴》)。这是我对儿童画的看法,也是我读贝贝绘画“作品”的心得。
贝贝喜欢玩娃娃。不时地给娃娃梳头、喂饭,哄娃娃睡觉,对此我和老伴都没有意见。只是有时候她拆卸娃娃,致使娃娃断胳臂缺腿,我们会干预几句。我们很不理解,贝贝既然喜欢娃娃,为什么又要伤害它们?
一次,贝贝很高兴地把一个娃娃拿给我们看,说这是她把别的娃娃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穿到这个娃娃身上。“阿公,好看吧?”我和老伴认真端详一番,确实很漂亮,比原来的穿戴好看多了。我们这才懂得,贝贝拆卸娃娃是有用意的,她的目的是为了修饰娃娃,美化娃娃,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工艺美术训练。当然,为此,有的娃娃就得作出必要的牺牲,她自己也蒙受过各种误解。
贝贝多次把自己关在洗涮间,说是“搞实验”,不准别人进去。所谓“搞实验”就是肥皂兑水成肥皂液,用来吹肥皂泡。经过多次调剂,她配制的肥皂液浓度适中,吹出的肥皂泡漫天飞舞,绚丽多彩。致使我和她一块玩吹肥皂泡游戏,乐而忘反。可以毫不夸大地说,配制肥皂液是科学技术,吹肥皂泡是审美,是艺术。贝贝的“搞实验”是了不起的创举。
在高科技时代,人的心灵物化和沙漠化。怎样开拓精神的沃土,怎样播下心灵的绿洲,这是全世界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课题。不少人指出,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增强审美意识,提高艺术修养,是培养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这是蓝图和方向,实行起来并不容易。我却从贝贝五颜六色的肥皂泡中看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端倪,这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贝贝喜欢听故事,时时刻刻缠着要我给他讲故事。我给她讲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曹冲称象、司马光打缸、“狼来了”……还有外国童话皇帝的新衣、丑小鸭、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狼外婆等等。每次她都听得非常专注。
“一天,小花猫拿着钓鱼杆去钓鱼,”我开始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还要拿小凳子,还要拎小桶。”贝贝马上补充说。
“是的,还要拿小凳子,还要拎小桶。”我连忙把小桶和凳子“带上”。
贝贝虽说是听众,但在讲故事活动中从不甘心做消极的听众,而总是积极参与。我必须承认她的主体地位。
“小白兔妈妈要带小白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又有一次,我讲故事,这样开头,“小白兔把这个消息告诉小猴子,小猴子告诉小山羊,小山羊告诉小花狗,小花狗告诉小松鼠,”
贝贝目不转睛地听着。
“小松鼠告诉大灰狼,”
“不能告诉大灰狼,它吃小动物!”
“哦,不告诉大灰狼。那么,小松鼠告诉——”我装着思考的样子。
“小松鼠告诉小花猫。”贝贝赶快接上。
“是的,小松鼠告诉小花猫。小花猫告诉小狐狸。”
“不对,不能告诉小狐狸!小狐狸很狡猾。”贝贝立即制止,接着自言自语,“那么小花猫告诉谁呢?对了,小花猫告诉小公鸡。”
“不错,小花猫告诉小公鸡,小公鸡告诉小母鸡。”
这样一来贝贝很满意。
贝贝很有是非观念,她把自己置身在活泼友爱善良具有同情心的小动物之中,而决不同凶恶狡猾的兽类为伍。她对违背这一原则的各种表述毫不迁就,总是及时纠正。
贝贝听故事很投入,但要她独立地讲述一个故事却很难。但终于有一次,她鼓起勇气讲了一个故事:
“小河马找到贝贝的妈妈,说:‘阿姨,我要旅游。’(说明:贝贝的妈妈在龙虎山风景区上班)。贝贝的妈妈带它游龙虎山。小河马玩得可开心啦!——完啦!”
我们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
“今天老师表扬我。”一天,她从幼儿园回来自豪地说。
“表扬你什么?”。
“老师说我有一句话讲得好,叫大家向蒋忆茗(贝贝的大名)学习。”
“一句什么话?”
“我骑着一匹有魔力的马,望着美丽的天空。”
这确实是一句精彩的文学描述!
据说,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只有两句,是美国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贝贝的口头文学同布朗的科幻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布朗的科幻小说笼罩着世界末日的浓重阴影,营造恐怖的气氛,散发着逼人的寒气;贝贝的口头文学则描绘一个英姿勃勃的小姑娘,充满活力和自信,展现无限美妙雄奇多姿的生活空间。
妈妈买了几条小金鱼,养在玻璃鱼缸里。
“贝贝,你听金鱼在说话呢?”我叫贝贝看金鱼。金鱼嘴吐泡泡,发出咋咋的声音。
“它们说什么?”
“这一条金鱼问:‘这是什么地方啊?我怎么没有来过?’那一条说:‘这是小贝贝家。小贝贝是个好孩子,在幼儿园读书。贝贝家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奶奶……’”贝贝全神贯注听我讲述。
这一晚贝贝跟我睡。半夜她悄悄问我:“阿公,我怎么没有听见金鱼说话?”
我这才知道贝贝几个小时都没睡。她屏气凝神,听小金鱼说话哪。
“金鱼怕影响小贝贝睡觉,都不说话了。——它们知道贝贝明天一早就要上学。”我这样解释。
“哦,是这样。”贝贝明白这“道理”,便放心睡着了。
贝贝心算能力强,十位数的加减不假思索就能算出来,有时候比大人反应都快。“这些算术对我来说真是太容易了!”她不无自豪地说。
的确,教育孩子既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也不能低估它们的潜能。看似平庸的孩子也有闪光点。而所谓“平庸”往往是大人们的偏见或误解。不仅如此,儿童有时候还能纠正大人的失误。
“我要去‘上学’了。”一次我准备出门,故意把“上班”说成“上学”。(我退休后,原单位反聘我“打杂”)
“阿公‘上班’,不能说‘上学’。”她郑重纠正我的语病。我夸奖她正确。
贝贝不能够容忍言行不一,即使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她也要表达对这种现象的不满。
一天晚上,已经九点钟了,我要老伴陪贝贝睡觉;我则还要在电脑前工作一会儿。贝贝很不情愿地上床。
“阿公要我们睡觉,他自己却在痛痛快快打电脑!”她撅着嘴,十分委屈。
我只得也随之睡觉。
我在床上想,这孩子不承认差别,主张“一刀切”,不符合辩证法。再说虽是电脑写作也并不轻松,哪里像她说的那样“痛痛快快”。不过从她看来被强制睡觉是痛苦的,而打电脑则无异于吹肥皂泡,故谓之“痛痛快快”。
贝贝对我很有意见,一次她发出警告:“你不能骂我。骂我我告诉老师!”我心里咯噔一下,顿时想到“老师”这个词的分量。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不但是他们生活的领路人,而且是他们的保护神。身为教师,能不慎乎?
说到在幼儿园受老师表扬,贝贝说那是经常的事。“老师表扬你什么?”我们的意思是问,因什么事,受什么表扬,要她说具体一点。
“因为我表现好呗!”
这话很得体。若是一项一项列举繁杂又费劲,一言以蔽之“表现好”则很概括。贝贝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概括。
我家简陋的客厅里,上上下下贴满了贝贝的奖状,她每个学期都获得“红花幼儿”的称号,她的成绩单上各科几乎都是优,还有亲子游戏活动的得奖证书,可谓琳琅满目。
面对贝贝这么多荣誉证明,我耳边似乎响起贝贝欢快的歌声:“我在门口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
我仿佛看见在这欢快的歌声中,贝贝已经成长为女科学家、女表演艺术家、女画家、女教师、护士、幼儿园老师、女职员……
我又仿佛看见在这欢快的歌声中,这些女科学家、女表演艺术家、女画家、女教师、护士、幼儿园老师、女职员……最后又都还原为现在活蹦乱跳的小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