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记不清何年何月何日何时辰在何地——一次,我从报纸(仿佛是《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幅外国铜板画。画面是这样的:最后一缕硝烟还未散去,绿茵茵的草地上一顶口朝上的钢盔已经成了鸟窠,一只毛茸茸的雏鸟从窠中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个陌生的世界。“可爱的,你从哪里来?你的妈妈在哪里?我能帮助你做些什么?……”我这样向画面上的雏鸟发问。
我从小就喜爱艺术,喜爱唱歌、画画、听故事、看电影……我看过无数名画,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西洋画,还是中国画,包括雕塑、壁画、木刻、连环画,等等,但是没有一幅比得上这幅铜版画。这幅铜板画使我感动,它已经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从那时起,这画面上的雏鸟、钢盔、鸟窠,还有那绿茵茵的青草,就融入了我的生命,我每每想起它们,内心就阵阵悸动——虽然我一直回忆不起这幅铜版画的题目和作者。
这幅铜版画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敢说,在我还不懂“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时候,我已经懂得了和平——从这幅画中;
我敢说,在我还没有读过“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时候,我已经懂得了仁爱——从这幅画中;
我敢说,在我还没有读过“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时候,我已经懂得了和谐——从这幅画中;
我敢说,在我还不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时候,我已经懂得了审美——从这幅画中。
而我内心平和,性格纯真,宽厚待人,这一切都同这幅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我想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这就是艺术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萋萋芳草,融融春光,殷殷赤诚,拳拳爱意……
铜版画,我心中的铜版画,
铜版画,永远的铜版画
……
二
虽然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等于素质教育,但美育的确离不开音乐、美术、舞蹈、摄影、书法等艺术教育,而这些艺术教育又确实同素质教育有关——艺术教育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气质,有助于高扬美好的人性——所有这些都是人的全面发展所绝对需要的。艺术教育,或者说美育,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也是不容削弱的。
没有艺术教育,没有美育,或者艺术教育和美育被削弱,那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威尔海姆•赖希说:“人身上‘自然的’和‘崇高的’东西……只是在伟大的艺术品,特别是音乐和绘画中才得到真正的表现”;如若失去了这种“自然的”和“崇高的”东西,人就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的人,心中就只剩下“元首意识”,这样一来全社会就只剩下由那些没有思想、没有自觉、没有道义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所谓“群众”,这些“群众”在个人迷信的指使下,必然会掀起“宗教狂热”,从而危及整个社会。(转引自王毅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文史知识》 1998年第5期第69页)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前车之鉴。
三
一次,我在一个学校看女生手工制作展,见到一个用一分钱的纸币做成的小菠萝,我不禁慨叹:“不该用人民币来做这东西!”不料我身边有一个男同学听了大不以为然:“这有什么?用纸币做工艺品,不又增添了一种品种、一种色彩吗?”说完扬长而去。
望着他满不在乎自以为是的神情,我内心酸楚。在我的眼中,人民币即使是一分钱的人民币,也有庄严的国徽,也有中国人的尊严,不容损坏;而在这个年轻人眼中,人民币不过是区区片纸,与别的纸片全然无异。
而且,持这种认识的年轻人可能还不在少数。
怎样结合实际对这些年轻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懂得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血有肉随处可见的感性存在。爱国主义要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要把对祖国的热爱珍藏在心头,把中国人的尊严铭刻在心头,对此,我想得很多很多。
艺术有爱,要大爱;艺术动情,要讲真情。什么是大爱?什么是真情?我也想得很多很多。
四
克雷洛夫寓言有一个故事:
一只公鸡面对一颗珍珠。“这有什么用处?一粒麦子也比它强得多。”公鸡对珍珠不屑一顾。公鸡又在粪堆里觅食,它终于刨出了一粒麦子,喜不自胜:“我总算找到了你。”
被世俗认为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化之于所谓“实惠”的物质利益,也如公鸡眼中的“珍珠”和“麦粒”。
当今的文化市场也有“珍珠”和“麦粒”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