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中有朱评漫学屠龙的故事。朱评漫跟支离益学屠龙,耗尽家产,苦学三年,大功告成,却无处施展。这就是“屠龙之技”。后来人们就用屠龙之技比喻不切实际又没有根本意义的高超技艺。
不久前在报纸上读到一篇短文《中国学生会“屠龙”》,说中国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差,但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屠龙”者,死记硬背也。文章有新意,对我们很有启发。
我们再看如下几段问、答和对回答的评断:
“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
“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
“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
“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
“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
“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
“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
“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儿一齐吃掉了!”
“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
……
如果你没有亲眼看见 ,决不会想到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鞠萍姐姐和小朋友新儿歌对唱(寓教于乐!)。令人悲哀的是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童稚的情趣都被鞠萍姐姐甜甜的“理性裁决”否定了。鞠萍姐姐是可敬的,鞠萍姐姐的劳动更要受到尊重,只是鞠萍姐姐这种“理性裁决”不可取。它客观上起了抑制思想活水、熄灭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作用。这些孩子心目中五彩缤纷的童话乐园骤然消失,瞬间坠入一个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的“科学迷宫”而不知所措。
其实现在铺天盖地的所谓“参考资料”、“标准化命题”、“标准答案”,包括一部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高科技产品,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理性裁决”?所有这一切不就构筑了一个庞大的使人困惑的“科学迷宫”吗?
我常想,中国学生何以这么会“屠龙”?难道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不是。撇开文化背景、传统观念、思维方式诸因素不谈,直接原因恐怕同我们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和一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引导有关。说得直白一点儿,这些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授“屠龙”术。
有人会说会“屠龙”并不坏,能得高分能升学。诚然。但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来说,高分低能并不可取;而且即使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其作用和发展亦是十分有限的。改革,势在必行!
末了,我想起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先生对现代化教育所作的概括:“教育方面,虽也很多;它的内容,不外乎科学和美术(这里的“美术”可理解为“艺术”——笔者),新教育之意义,可分为三点:1,养成科学的头脑;2,养成劳动的能力;3,提倡艺术的兴趣。”
面对我们周围无所不在又由来已久的“屠龙”术,重温二十世纪初期蔡老先生的教诲,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