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以下简称世华)之认识不多,通过今次会员代表大会之论文题目,却让我体会到世华试图肩负起一个艰巨但崇高的使命,是令人肃然起敬和钦佩的。
怎样去整合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来进一步达成建构世华是属于高瞻远瞩和果敢魄力之管理策略。从最乐观和理想方面来说,就算可以有一套这样的策略方案可以落实推行和实施,怎样去为“优质华文文学”下个定义以及由谁来审定和阐译优质之标准尺度呢?尤其是所谓华文文学之畴范之纵深宽广,包括了学院派、学术性、报导文学、文艺文学、传统文学、新文学等等各种形式和体裁。
从已获广大读者所认识所接受的优质文学家,如朱熹、王守仁、林语堂,巴金,白先勇、余光中、余秋雨、高行健、金庸、倪匡、梁羽生、琼瑶等人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成就领域是不难作出中肯的审定和阐译。但从全球性之整合来说,这个工作的难度就相对大得多了,因掺入了地区性的独特民风因素和特征。我在200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诗海纵横」的文章(注一)有提及近二十多年来在澳洲墨尔本诗之发展概况,除了传统的古诗、新诗、诗歌,
再加上近年相当流行之汉俳,可说是“诗”作为华文文学的一种体裁在澳洲地区发展历程的一个剪影,亦可以说是达到了推广发扬华文写作、华文文学的使命,但是否可以列为优质的作品典范模式就须以所谓优质的标准尺度来衡量。类似的情况同样会出现在北美区、欧洲区和亚洲区。
每一个地区的华文文化都属于文化资源的一部分,都有其珍贵独特的一方面。可以有系统性、效率性去整合这方面的资源,使其可得以融合,进一步发扬,是值得嘉许和难能可贵的概念。春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成就功业,世华之使命若能成功是可以媲美前人。
在论及何谓“整合资源,建构优质之华文文学”前,我们首先须探讨一个潜伏着关键性的问题,这就是繁体、简体字在今后华文文化发展的路途上应作怎样之整合和处理才可以避免纯因不同地区性所带来无效率和无理性的纷争。假如真正有整合文化资源之理想,我们必须先暂时摒除政治之角度而纯从文化之角度去审视这个课题(注二)。假如作为文人、学者、作家都不能达到一个基本之共识,所整合出来之结果只是一方面之整合,
结果仍是两极分化各自力争其政治之立场,最后名为整合实质仍是分庭抗礼,愈演愈烈,祸延后世。
“整合资源”是指文化资源。文化则以文字,语言,人文,历史所综合而成,而中华文化的基石是起源于独特的象形文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文字之演变和运用却又是中华文化之精粹,源远流长。由古代殷商甲骨文开始,至秦制隶书,经汉,晋,唐,宋两千多年的扩展经营,中国文字曾一度增至几近四万字。后经明,清逐加淘汰至近代通用的繁体字大约为八千字左右。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建国后便开始推行将繁体字简化。
中国政府于1956年所颁布的简体字大约为二千字,但日常真正通用的远比二千字为少,大约只是二﹐三百字。
所以简体并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文字体系,它只是繁体字之一个较为近代的演变分支。真正受到普遍应用的简体字辞为数大概只是流传至今仍沿用的繁体总数十分之一不到。
说到这儿,有一“盲”点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惯用繁体字的人士在日常挥笔书写文章书信时,好些繁体字都会以简写或草书的形式书写,例如“则”写成“则”,“伤”写成“伤”,“简”写成“简”,“体”写成“体”等等。这些所谓繁体中的简写或草书就是今日大部分简体字的前身,这亦是为什么大部分海外华人虽然学的是繁体字,但在看阅简体字方面并没有任何的困难。假如除去这些简写草书字,真正可以称为简体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从海外移民到澳洲的华侨大多采用繁体,继续推广发扬源远悠长精湛优美的汉语文化。由中国内地移民澳洲的则大多数采用简体,主要是生长在中国多年生活习惯使然。另外部分原因为下意识之个人尊严以及缺乏对繁体/简体两者间整体性利害关系的认识。
繁体/简体整体性的利害关系很矛盾的并不明显和直接。海外华侨们虽然隐约地意识到简体字在海外日常生活上有限的实用性,但对推广简体教育之长远害处却是大多说不出所然﹐亦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采用简体的华人大多只属盲目感情用事,对简体教育长远潜在的问题却一无所知,对繁体字在海外受到普遍采用的现像欲拒难休,说有问题,生活上又似乎并没有直接性的影响。
这种有形无形的矛盾令澳洲政府直是困惑难解﹐欲下决心整顿改革却无从下手。两岸政府亦因各自的政府背景和政治立场,只从对立不调协为出发点,甚至各自设法向对方私加压力,难解难休。
且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繁体/简体两者之间各自具备的特性﹐优点和缺点﹐以及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才可以进一步明白两者间长远利害关系之所在,明白自己个人所站之位置,亦可以因而间接地帮助到让繁体/简体这个问题现像得到长远性整合的解决方案。
中国共产党当年提倡简体字的动机原是便民利民之举,希望通过将日常应用部分复杂的繁体字加以简化,让一般人民都可以接受较为简化的基本教育,缩短学习所需时间,并相对提高学习的效率。时至今日,这些学习上比较省时有效率的优点仍然存在,这包括洋人学习华语以及在澳洲初中/高中教授华文课堂上所普遍存在的现像。
很可惜,这些学习上比较省时有效率的优点一旦离开了中国本土,实际的效益就不大了。原因是海外华侨学的﹐写的﹐用的﹐全部以繁体字为基础,至今亦然。虽然近年由中国移民海外的中国人逐年大量增加,世界上所承认的中国官方语文亦是以简体为准,但全世界海外还未有多少份报纸采用简体字来印行,所有畅销书籍,包括教科书,以及电影的中文字幕亦全以繁体为标准。
当然,一旦提到国内海外,个人感情以及民族感情便跟随着而来,整个繁体/简体的争论便变得混淆不清,这才是整个问题之关键所在。
混淆的原因在于大多数近年由中国移民海外的华人都会认为其所学所惯用的简体字并没有什么具体上不妥善的地方,日常生活上亦没有什么很大不便之处,自己是由中国出来,是学习简体为基础,理所当然继续采用简体而忽略了简体字的实在应用性以及妨碍了儿女在追求中国文化和学问方面的长远发展。
在推行平民教育,让老百姓可以比较有效率地去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简体字之推行是有一定的功效。可是在追求学问以及在发扬中国文化之精粹来说,简体字是力不从心﹐有所不逮。就算生活在中国国内有识之士,要追求学问便须涉及汉语文字最为精深之领域,这包括数千年遗留下来优美精妙的诗﹐词﹐歌﹐赋,对联,石刻,碑文,书法﹐字画以及佛经,老子道德经等带哲学性的宗教典籍,都是需要以繁体为基础。就算是今代的中国领导人或学者,
当他们须大笔挥毫书写下得意的作品,很难想像会以简体字书写下来,这应是无可置议的。
更重要的是全世界所仰慕看重中国,其中一部分是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而所有千千万万的海外华人之所以身在异乡﹐心怀故国亦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又岂是可以靠简体字之来凝聚维系呢?所以要长远解决繁体/简体之争议就必须正视以上这些关键因素。
中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长足的改善以及2008北京奥运开幕典礼张艺谋成功地运用中国悠久优美的文化作主题赢来全世界之赞美和仰慕,在这个历史时刻来审视繁体、简体字在今后华文文化发展这个课题时间性上来说可以说是适逢其时最为理想,正宜吾等戮力推动为华文文学中兴而奋斗。
大体上说,假如真的要从繁体/简体两者间作取舍的决定,从中国文化长远发展之出发点来说,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舍简从繁」。
当年简体字之可以顺利广加推行而效益显著是由于两个主要因素:
(一)当时中国是封闭状态故不论推行何种改革方式都可以得到广加采用﹔
(二)当时中国一般平民的生活条件,知识水平都偏低,采用比较简浅易学的简体字是会效益显著。
时至今日,无论是国内或海外,以上两点已不再成为继续推行简体字的因素。中国已不再是个封闭的国家,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国家需要倡导的应该是优质教育,加以今日电脑之应用已日渐普及﹐要学繁体字已不再是学习上的一种障碍。
所以作为中国长远的教育策略来说,舍简从繁并非不可行,甚至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无论是从进一步以全新优势发扬中国悠久优美的汉学文化,或去除年轻一辈不致因出生的地区背景而先下形成一种下意识不必要的成见和隔膜,又或有助促进两岸和平统一,都只是有利中国未来之发展。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才是真正长远的解决方案。
需知道中国推行简体字只有短短不到六十的历史,一旦清楚未来长远是会有着莫大的实际问题,愈早正视这问题,施行决定性的改革是会比较容易,减少对民生社会的影响,所需的转换时期亦会大大缩短。此乃国家之福,万民之幸。
中国政府今日若若能果敢地采纳「舍简从繁」之宏观策略,余以为只需短短五年内便可以转换过来,民间社会亦不会有任何紊乱不便。改革的重点可先从教育、文化、媒体、政府机关体系推广培训再同时开始全民普及教育,由于简体/繁体两本相通,在转换之过渡时期,习惯了简体的人士们仍可继续应用简体而不会妨碍改革的进程。
余亦明白,时至今日,经中国政府数十年之经营,简体字已为十多亿中国人民所惯用,要一下子倒换回来,非有雄心魄力的政府﹐实难以再来一次全面大事改革,重新采用繁体字为中国标准字体。但吾衷心希望中国政府会认真地去全面评估检讨继续推行简体字作为长远的政策之实在效益。
世华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组织是最适宜发起推动「舍简从繁」的文化学术研讨辩论,促成全球华人作家学者们达致一个共识。时间到来时,繁体/简体两者间之矛盾得以解决才可以将全球华人的文化资源有效率地整合,达到华文文学中兴的理想境界。
原文书毕于墨尔本
二00八年十月十八日
稍作修改于二00八年十二月七日
注一: 「诗海纵横」原文见澳洲维州华文作家协会第三本选集《枫林道上》。
注二:除了中国政府当年提倡推行简体字之政治动机外,星加坡政府采用简体字为星加坡华文标准字体亦属政治原因大于文化原因。
澳洲维州华文作家协会(墨尔本)名誉会长张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