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23日,笔者来到铜梁区安居镇石马村六社一栋古朴的青石房内,看到72岁的舒国祥老人正在制作砂锅,他面前摆放着一个个精致的砂锅砂罐。舒国祥做砂锅已有60年,是远近闻名的手工砂锅艺人。
舒国祥家的院子里,有一个简易的小灶,灶上烧制砂锅的痕迹依稀可见。舒国祥指着小灶说:“这就是烧制砂锅时用的灶,灶旁边安了一个鼓风机,火力不够时,就用鼓风机来增加火力。”
舒国祥是土生土长的石马村人,他爷爷年轻时在合川开窑罐厂。舒国祥从13岁就开始学习做砂锅砂罐,后来,爷爷的窑罐厂倒闭了,舒国祥和父亲一起回到铜梁的老家开始继续烧制砂锅砂罐,并将砂锅砂罐背到附近场镇上去卖。
舒国祥说,烧制砂锅是一个细心活,从舂砂、活泥、成坯、上釉、烧锅,直到最后制作完成需要10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如果一道工序不到位,烧制出来的砂锅就是次品。原料还要正宗,否则做出来的成品也要不得。
砂锅制作原料是优质碳渣和黏土,舒国祥说,他制作的砂锅砂罐用的黏土都是从三里外的山上挖的,一次挖的黏土够用好几年。
砂锅制坯成型后,通过自然干燥或烘干,最后要放在灶上煅烧。舒国祥说:“小一点的砂锅要烧10分钟,大一点的烧20分钟左右。”
烧好的砂锅收缩性不大,变形概率小,出窑后,再用柴火烟熏,呈现灰黑色,显得浑厚古朴。相较于外表造型,舒国祥认为,砂锅的保温、保鲜性能才是其最大的优点,“炖鸡、炖肉味道鲜美醇香,整个砂锅均匀受热,也是沏茶、煎药的好工具”。
“几十年前,不锈钢锅和铝锅价格相对高,家里的炊具主要以砂陶为主,砂锅、砂罐、茶壶等,一应俱全。”舒国祥说,用砂锅煮汤,口感醇正,很受大家喜欢,那时,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一口砂锅。
20多年前,舒国祥经常担砂锅砂罐到安居、关溅和合川的铜西等地去赶场。“几乎场场都赶,一天要卖十几二十个。”舒国祥回忆。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工具不断革新,砂锅逐渐被取代,砂锅生意日渐没落。2011年,舒国祥患了一场大病,在子女的劝说下,不再大规模制作砂锅砂罐,也不将砂锅砂罐担出去卖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家里连一个熬药的罐子也没有了,于是,便用家里剩下的泥巴,在家里重新做了个砂锅。看到舒国祥开始做砂锅了,又有村民陆续前来打听和购买砂锅砂罐。舒国祥便在家打了一个小灶,用做饭用的鼓风机,开始小规模地做砂锅砂罐。
虽然减小了规模,但是舒国祥制作的砂锅砂罐还是受到不少村民的青睐。除了附近的村民,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购买,一些人买砂锅砂罐已不只是为了使用,而是将其作为工艺品来收藏。
“现在买砂锅的人少了,一天卖不了几个。”舒国祥说,不是没人要,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砂锅砂罐利润低,做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自己年纪也越来越大,身体日渐衰弱,孩子们又不愿意接手。
舒国祥有三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会做砂锅砂罐,但因为这块市场行情不好,早年到重庆打工。
“做砂锅砂罐用的泥巴也快用完了,最多还能做四五个。”一想到做了60年的手艺即将失传,老人的眼里写满了惆怅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