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三月,渝北古路镇乌牛村,800亩李花缀满枝头,望着皑皑白雪般遍布整个山头的李花,杨大可露出欣慰的笑容。如今,三个月过去,枝繁叶茂的一株株李树已经挂满青色的李子。
“再过一个月,这里的李子就会长得比鸡蛋还大,郁郁葱葱好看极了。”昨日,杨大可告诉记者,虽然乌牛村的仙桃李尚未成熟,但已收获了10多万元的订单了。
一棵树引来“金凤凰”
上世纪末,云阳北部的无量山贫穷落后,村民们常教育孩子说,娃儿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去城里工作,再也不要回到穷山沟里来。
从小勤奋好学的杨大可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大学,走出了大山。
1999年,杨大可大学毕业,已经在成都找到高薪工作的他却悄悄瞒着家人辞去工作,带着女友回到了老家无量村,不为别的,只因爷爷那句时常萦绕在他耳边的话:“你对一棵树好,它就一定给你回报。”
杨大可回忆说,2000年12月,自己承包了营盘岭288亩荒地,开始耕耘种梨的梦想。园地离家有6里多路,要把营盘岭288亩荒坡改成梯地,清理出碎石杂草,打下近3万个两尺见方的窝子,还要按窝施肥等,劳动的艰苦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他真正懂得了“咬着牙,拼命干”是什么滋味。
后来,为了提高效率,他和女友干脆在园地里搭起简陋的窝棚,吃住在园地。曾经极力反对回家种梨的女友,此时成了他精神上最坚强的力量,后来也成为了他的妻子。
2002年是杨大可生命中一个收获的秋天。
“我们终于掘到了回乡后的第一桶金,果园首次挂果,喜获丰收,2-3万斤梨子带来了5、6万元的收入。”杨大可说,“穷山坡上结出了金果子。”乡亲们被眼前的事实震憾了。从此,他认识到:如今,当职业农民才是金饭碗,致富的路千条万条,但只要选准一条,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他成为全村致富领路人
有知识、有技术、有经验的杨大可,没有忘记无量村的父老乡亲。他创建了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采取包成活、包技术、包回收和签订合作协议形式,动员乡亲们加入。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476户,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中,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70多户,有的家庭年收入甚至超过了30万元。合作社生产的大果水晶梨在2005年重庆市森林旅游节上获得银奖,在2010年被评为云阳县知名品牌。目前,‘大可牌’水晶梨已扩展到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等十多个省(市)。”
在合作社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杨大可介绍:“合作社安排当地200余农户就业,务工收入超过200万元。同时,大力支持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免费提供农资和技术指导,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双土镇山体滑坡救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的一致好评。成员户均收入10949元,人均收入2737元,比未入社农户人均增收1220元。同时,合作社以无量果园为‘窗口’,为更多的果农免费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带动更多农户种梨致富。”
把乡村振兴精神传遍巴渝大地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重庆市迅速组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杨大可便是六位宣讲人之一。
“我始终觉得,行动是最好的语言。去年,在乌牛村党委书记阙兴国的邀请下,我与报告团的其他五名成员一起来到乌牛村,开始了一场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阙兴国书记跟我们一行人介绍,乌牛村从2014年开始陆续种植仙桃李,这是由美国‘布朗李’与本土‘仙桃一号’嫁接培育而成的新品种。2018年,乌牛村有500亩仙桃李投产,产量30多万斤,但最终只卖出12万斤。2019年,全村800亩仙桃李将全面投产,产量达50余万斤。如果采摘人员短缺、销售渠道不畅这些问题还不能得到解决,大家发展产业的信心将会受到极大伤害。”杨大可等六人在考察乌牛村之后当即表示,有信心把乌牛村的仙桃李做大做强!
“6人作了分工,我负责种植、晏洲负责乡村旅游、简义相负责农产品深加工、彭阳负责品牌建设、张雪负责文案与电商销售,严克美负责群众关系协调与政策咨询。”杨大可介绍,没想到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去年冬季清园给李树修枝时,杨大可比往年村民们多剪了1/3。看着用心血浇灌长大的李子树秃了头,有村民坐不住了,到阙兴国那里告状,“他简直是在砍树!明年起码少收10万斤李子。”
其实阙兴国也心疼,但他想,既然委托别人管理,就要信任人家,只好硬着头皮去安慰村民。另一方面,他也找到杨大可,委婉地表达了大家的想法。
杨大可用了几句谚语回应:果树要高产,必须要修剪;剪子剪树树不怕,果子压树树听话……擅长做思想工作的严克美也耐心地给村民做工作。最终,大家将信将疑地说试试看。
今年,当看到村里的800亩李树花朵怒放、枝繁叶茂、果实压枝头,大家才明白杨大可那几句谚语的含义。还有村民惊喜地发现,居然连病虫害也少了。
如今,杨大可绝大多数时间都扎根在乌牛村,几个年轻人决心把乌牛村打造成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村里信任我们,把种好的产业直接转给我们,我们一定要干好!”杨大可说,“你看,果园里的这些边角地,我们全要摆上盆景、种下花卉,让荒山变果园,让果园成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