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过去10年间,超过150万游客不用潜水,即可参观游览长江40米深处的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中国对三峡地区这一重要水下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今年5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馆10周年之际,2019白鹤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涪陵区召开。来自全球近百位水利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白鹤梁为样本,研讨人类与水和谐共生的智慧、经验与教训。
白鹤梁题刻,原本是矗立在长江上游重庆涪陵段江心中一块长约1.6公里、平均宽度15米的天然石梁。梁上刻有自公元763年至1963年间的165段题刻,记录了长江涪陵段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的水文站”。1988年,白鹤梁题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长江三峡库区段水位大幅提升,为避免白鹤梁题刻被淹没于江底,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
“为给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活遗产,白鹤梁坚持原址原貌保护。为实现这一目标,仅制订保护方案就耗时9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杨邦德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最大的难点在于解决水底压力带来的技术问题。
最终,中国文物保护部门采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原理,经过十年论证,七年建设,于2009年在原址建成了“世界首座非潜水可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成功实现了水下文物原址科学保护。
“无压容器”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方案,即在白鹤梁外修建一个钢筋混凝土“罩体”,与长江水隔离。“罩体”内充满过滤后的长江水。这样,“罩体”基本处于水压平衡的状态,同时又能防止江水对白鹤梁体的长期冲刷损坏。“罩体”内沿白鹤梁体建一条参观廊道,由耐压金属和23个玻璃观察窗构成,游客可沿着参观廊道近距离观看白鹤梁上的题刻。
如今,人们可以乘坐90米长的自动扶梯下行来到这个长68米、外径约3.8米的参观廊道里,通过23个观景窗可以清晰地看到保护罩内静卧水中的白鹤梁。
不过,在2009年落成开馆后,人们发现,罩体内的水下题刻看得并不太清楚。为此,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联合有关单位进行科研攻关,对问题一一攻破。
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装备了国内文博界唯一深水照明系统,通过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既提升了题刻展示效果,又达到了能耗下降、温升减小、光照强度减弱的效果,从而更好地阻滞藻类生长,有利于保持石质题刻状态稳定和改善保护体内水质。
杨邦德说,现在博物馆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建立起一整套长江水位、流量、流速与补水量的动态平衡数据库,消除了最高水位40米的强压和32米落差对保护体结构及文物本体安全的威胁,用科技手段保障了文物安全。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水博物馆网络执行董事埃里贝托·尤利西斯认为,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是国际社会研究水文化保护的样本。
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表示,白鹤梁在世界水文化遗产领域具有独特性,它记录的水文资料具有现实意义,至今仍可对气候变化、水环境问题等提供参照。
经过十余载的科技保护探索,国内外专家均给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高度赞誉,认为其是世界大河文明传承保护的经典案例,不但让同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可能,更为同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技术和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