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早上9点,27岁的何江华走进了秀山县隘口镇政府大楼里的“电商创业培训中心”,打开电脑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虽然是淡季,但小何一个上午下来,也做成了几十单生意。“自热火锅卖得最好,核桃、茶叶这些山货也不错。”每天下午,一辆物流配送车会准时出发,装载着各种货品,走出大山,送往全国各地。
大山里将出产“自热火锅”
距离秀山县隘口镇政府大楼不远处的“电商扶贫产业园”今年1月13日刚刚开工,本月10日上午,当记者来到这里时,面前还是一片工地。“90后”镇党委书记刘红明对记者说,规划建筑面积25000多平方米的产业园,如今已建设好了9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下个月(5月)就能投产了。
产业园里到底能生产什么呢?在镇政府底楼的展示大厅里,记者不仅看到了隘口镇当地的茶叶、大米、核桃等山货,还有销往国外的魔芋粉和年轻人喜爱的自热火锅。
“有三个品牌的自热火锅已经落户我们的电商扶贫产业园了。”刘红明介绍,自热火锅蔬菜包、火锅底料生产线进驻产业园,蔬菜包的原料,就从隘口当地的农产品中选取,底料的辣椒等,也来自于当地。就地取材,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电商加工中心、核桃加工中心、黄精加工中心、莲子加工中心……这个融入了电商“五大体系”和“六大功能”的扶贫产业园,建成后将形成集农产品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物流等一条产业链,并实现电商人才培训、电商企业创业孵化等综合性服务,拉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面辐射就地生产、就地就业。
小伙回乡做电商月入3万
27岁的何江华是隘口镇屯堡村人,和其他大山里的孩子一样,他在不到20岁时,就已外出打工了。“在外面打工很辛苦,总想一边工作,一边学点什么手艺,然后回乡做点什么……”七八年下来,小何除了疲惫,剩下的就只有对家乡的依恋。
去年初,他在得知家乡办起电商培训班时,他很快就报了名。小何说,秀山当地的电商搞得不错,他一直很关注,这也是增加当地农户收入、带动脱贫致富的大路。
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何江华正式出师。“年轻人买得最多的还是自热火锅、酸辣粉这类食物。其次,我们隘口当地的山货,比如核桃、茶叶也卖得很好。”小何对记者说,如今电商创业培训中心有员工10多人、20多名学员。例如在“双11”这样的旺季,每天他们能做成几千单的生意,在淡季,每天也能做成300至500单。在旺季,小何每个月的收入在3万元左右,在淡季也有1万多元。“只是休息的时间很少。不过想到,每做一单生意,就是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就不觉得累了!”
何江华介绍,他每天上午9点上班,下午镇上有一辆物流配送车会准时出发,将这大山里的货物送往全国各地。而在20年前,村民们要将山里货卖出去,真是难上加难。
如今,通过电商平台,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将自家的土鸡蛋、土猪等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而秀山的绝大多数村都有“武陵生活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坐等需要的各类物资通过物流送货上门。
“电商+扶贫”发展模式
2017年,秀山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91.3亿元,增长33%;其中网络零售额实现17.2亿元,增长39.2%,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实现8.2亿元,增长46%。2018年1-9月,秀山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75.8亿元,增长20.4%,其中网络零售额实现15.05亿元,增长35.9%,农特产品电商销售额实现6.47亿元,增长33.12%。
隘口镇位于秀山县城西南25公里,有建卡贫困户721户3221人,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隘口镇党委书记刘红明介绍,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当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把电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隘口镇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按照“电商+扶贫”发展模式,以“3+x”产业发展为依托,通过订单农业,采取“长期+短期”结合,逐步实现中药材、茶叶、核桃3个一万亩和其他特色效益农业同步发展。隘口镇电商发展目标是:全力打造全市精准扶贫电商特色小镇和创建全市农村电商扶贫示范镇,培养50名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相关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常态化运行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点,农村电商群众参与率达90%以上;2年内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5000万元以上。
以前,隘口镇当地村民种出的秧青米都是自给自足,根本无从销售。而如今,秧青米在电商平台上成了“香饽饽”,每斤售价达30元,还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