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4月15日,白公馆大门前,旅游大巴车走了又来,参观的游客排队进入。游客来自黑龙江、辽宁、陕西、浙江等全国各地,白公馆、渣滓洞是他们此次重庆之行的重点参观景点。
游客自发地为小萝卜头的雕像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其他烈士雕像前,堆满了白纸花、黄菊。白公馆内,从业5年多的讲解员苏予对这一幕已习以为常。她说:“把白公馆、渣滓洞的英烈故事带给大家,让他们的故事被世人铭记,我很荣幸。”
红色旅游是对历史的铭记
苏予告诉记者,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她至今难忘。去年的一天,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人向她询问“狱中八条”的展位。他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文件夹,取出一叠资料,小心翼翼翻开。他指着一张泛黄照片上的一个人说,这是《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
“我曾和他一起合影。”原来,老人曾是一名报社记者,曾参与重庆解放后不久组织的一次“红岩”主题总结交流会,与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等红岩脱险革命者认识。“红岩先烈的精神值得当代人去继承和发扬。”老人对这段历史感慨不已。
还有一次,一家三口前来参观,这对夫妇找到苏予,请她为孩子讲解革命英烈的故事。那个小孩子只有五六岁的样子。在小萝卜头雕像前,苏予向他讲述了小萝卜头的故事。“当时正值夏天,午后热得像火炉一样。但小男孩一直认真倾听,一句吵闹都没有。”
苏予讲述完《小萝卜头与蝴蝶》的故事后,发现小男孩眼角涌出了泪花。小男孩问:“阿姨,小萝卜头活下来了吗?”苏予不知道如何回答,她不想让这个悲伤的故事伤害小男孩纯真的心。
清明小长假迎接游客13万人次
随着重庆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将重庆作为旅游目的地。而重庆旅游的重头——红色旅游,更是迎来大发展。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仅参观白公馆的人数就达到了13万人次。在白公馆停车区,停放着来自云南、四川、上海、江苏、内蒙古等地的车辆。
一位来自辽宁的老人说,他从小就知道白公馆、渣滓洞,但一直未能来看看。这次,终于有机会,他带着老伴和妹妹结伴而行。
在白公馆内,一位老奶奶上前拉住讲解员问:“有关于小萝卜头故事的书籍卖吗?”讲解员:“有,我带您去。”老奶奶:“我要买本回去,讲给我孙子听,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历史,千万不能丢。”
用丰富的活动弘扬红色文化
同时,红岩联线管理中心还推出了一系列社会反响较高的主题策划活动。4月4日在烈士墓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清明祭扫活动,央视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赴上海复旦大学举行了“送烈士回家”系列活动;另外还有“小萝卜头进校园”系列活动等。
今年2月25日,新学期第一天,白公馆举行了“开学第一课”——小萝卜头进校园的主题活动。清明节期间,“送烈士回家”活动走进了复旦大学。未来,“送烈士回家”系列活动,还将走进四川大学等烈士求学的高校。
正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当地群众了解红岩烈士、学习红岩精神的积极性,激发活动地主动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红色历史。
建《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
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这些闻名全国的重庆红色景区,一直是外地游客赴渝旅游的传统打卡景点。为带给旅客更好的游览体验,更好地宣传革命先烈事迹,红岩景区拥抱大数据互联网,打造智慧旅游。
首先是智慧保护。红岩联线管理中心推进数字化保护项目,研发藏品信息管理和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完成文物遗址建筑三维数据采集和主要景点多视角720度实景漫游,建成文物管理数字化平台。
建设《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通过曲面投影、全息投影、ARVR展示、壁画雕塑、文创产品制作等方式,新增数字展览1个,实现集约化数字化一体化展示。
建成特色教育基地网络学习平台,增加视频音频等数字化教学内容。改版景区语音导览系统,提供6种语言导览服务。
从今年1月1日起,景区还实行网上实名制预约参观。自从实行了预约参观后,景区内秩序井然,大大提升了游客参观的体验感,同时对文物遗址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此外,红岩景区还运用高科技智慧产品(例如语音导览器、扫码导览、3D影视还原历史现场等),实现了一部手机游遍红色景点的功能,游客即使未能到现场,也能轻松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