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科生到技术骨干,这条路究竟有多远?重庆轨道集团童家院子基地,有一间房被专门命名为“黄德勇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里面挂满荣誉奖状、摆满各种发明。它以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黄德勇而命名,近年来,黄德勇带领工作室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突破外企技术壁垒,为轨道集团节省资金5400余万元。但让你想不到的是,这位全国技术能手竟然是文科出身。
从文科生到工作室带头人
“黄德勇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十余年间不仅先后获得市级“重庆市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示范工作室”等荣誉称号,工作团队还不断开展技改及创新,攻克技术难题。种种荣誉和突破的背后,黄德勇功不可没,这位全国技术能手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月28日在这间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黄德勇。“其实,我原来是文科生。”眼镜、工装,一身技术工人打扮的他这样说道。黄德勇是江津人,今年47岁。他学的是现代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毕业后,做起了营业员。因为从小就喜欢拆解闹钟、录音机等设备,他的动手能力极强,在做营业员时还兼职维修家电。后来,黄德勇又自学电工,进入重钢成为一名机电设备维修员。“这些维修经历,都为我以后进入轨道集团奠定了基础。”他说。
2007年,黄德勇进入重庆轨道集团,一头扎进了单轨车的世界里,勤勤恳恳,负责列车检修的同时,还要不断钻研单轨技术。
积累核心技术用于国产化攻关
采访时,记者在一侧墙上,发现了展示工作室发展历程的故事墙,而这些成果,与黄德勇进入轨道集团工作11年的努力密不可分。
童家院子基地大修车间副主任谢双介绍,他们这些技术人员有一个习惯,随身携带小本本,方便记录工作和思考学习,这一点,还是向黄德勇学习来的。“他可是我们的数据库哟。”为什么会被称为数据库呢?谢双解释,2号线检修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有时翻看图纸太不方便,他们都会打电话问黄德勇,“只要是关于电器原理方面,无论是问哪儿,他都能快速说出来。”
另外,黄德勇潜心研发,还将解决问题时积累下来的单轨核心技术用于国产化攻关,把当初100%的依赖进口,转化为如今95%以上的国产率,使重庆具备自主设计、研发单轨控制系统的能力,更使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逐渐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为集团节省资金5400余万元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发展,黄德勇不断前行,率领工作室团队累计开展技改及创新成果36项,攻克技术难题9项,成果转化14项,获得专利7项。重庆轨道集团相关人士介绍,经核算,工作室累计为集团节省资金约5481.52万元,其中,2号线车辆的单司机制控制模式的革新改造,将原头尾双人配合操作改造为一人驾驶操作,每年为公司节约人力成本上千万元。
采访时,记者见到黄德勇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轨道列车维修等方面的书籍。原来,完成了技术上的革新与攻关后,黄德勇将其经验进行总结,参与编写了几十部教材。记者了解到,我国第一部国家单轨行业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检修工》,便是由他组织编写的。
在努力钻研维修技术的同时,黄德勇还将自己总结出的一套“观、析、查、验”四步检修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同事,并且在培训教学中,把技艺经验编成业务课件,年授课超300课时,培训人数超过10000人。他还通过师带徒培养了紧缺单轨维修技师12人,高级工60人,带领自己的工作室累计培养2个技师工班和一线熟练的检修技术人才1000余人,当中有3名同志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5人获劳模称号。
“进入轨道集团11年来,我从一名门外汉做到了技术骨干。我想说的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你也能够脱颖而出。”黄德勇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