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园局部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充满兵工范的文创园区
沿着北滨路就能看见一排厂房和大烟囱 受访者供图
厂房绘上图案更显生机
墙上的彩绘
文创园局部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重庆频道消息 记者昨日获悉,位于江北区大石坝二村的长安公司老厂区,即将变身“洋炮局1862”文创园,一期项目本月动工,明年初完工。
洋炮局1862文创园策划负责人介绍,这里是重庆主城区28个传统风貌街区之一,占地面积约323亩,有29处区级文保建筑,拟建成国内知名兵工主题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文创园。
A 独特的“兵工”风
江北区北滨路上车水马龙,经过嘉华大桥与正在建设中的红岩村大桥路段,总能看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几个醒目大字,立在一排老厂房上方。靠山一端,废弃的两根30米高烟囱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曾经是抗战时期两家兵工厂所在地,其中一家是第21兵工厂,前身可追溯到1862年清政府创办的上海洋炮局,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也是中国最早的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改名长安机器制造厂;另外一家是第10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江陵机器厂。1994年,两厂合并为长安公司。
刚刚走进老厂区,记者便感受到一股独特的“兵工”风。道路两旁废弃厂房围墙上绘着飞机、自行车、摩托车等图案。图案上的机械曲线,看起来别开生面,一下子让厂房有了文艺范。
洋炮局1862文创园就在这里打造。文创园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保留大量原来的车间、厂房以及其他文保建筑,用旧材料、老工艺改造,给予新的生命。
B 承载几代人记忆
当年的江陵厂,西到盘溪河为界,东到猫儿石,南到嘉陵江边,号称十里江陵。从大石坝一村到九村,几代江陵人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65岁的周学锋,曾是江陵厂办公室主任,时常回厂里转转。他在厂里出生、长大、工作,这里有他最美好的回忆。
周学锋父母和兄妹在江陵厂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他回忆,1965年以前嘉陵江上没桥,过河都坐轮渡,那时候叫“磨儿机”。“父亲就是第一代开磨儿机的人。在大营门、猫儿石、红岩村三点之间,来来回回。”
那时厂里有学校、医院、食堂、电影院、运动场,每个车间有澡堂。“整个厂区到处是防空洞,挨着鸿恩寺的山都是空的。”周学锋说。
C 园区共6大板块
“一期工程计划本月开工,主要是对旧厂房进行修缮改造,所有文保建筑保留原有主体结构,由专业机构进行修缮、加固,园区内植被也将得到很好保护,计划明年初完成。”洋炮局1862文创园策划负责人说,两根大烟囱也将保护加固,改造后增加一些灯光效果、文创元素,让它们成为地标。
对于园区内的防空洞,尤其是靠近山体最大的一个防空洞,约1万平方米,洞口到洞底径深130米,10个洞口全是连通的。“我们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为主题游乐场。”该负责人说。
目前,从北滨路进入洋炮局1862只有一条老路,未来还将在北滨路新开3个通道口直达园区。整个项目总体分为6大板块:展示区、兵工文化区、时尚音乐区、防空洞记忆区、特色民宿区、港湾休闲区。还有兵工博物馆、剧场、滨江商业等业态。园区直达的忠恕沱码头将打造一个大型游艇码头,融入到朝天门—磁器口两江游线路中。
备受注目的嘉陵江索道有望选址洋炮局1862。该负责人透露,正在积极争取把嘉陵江索道复建北岸的位置选定在园区内。
链接
第一炮第一枪第一车 都是在这家工厂诞生
1862年,清政府在上海松江城创办洋炮局,招募外国工匠,指导中国工人操作,仿造开花炮弹等军工品。
1865年,上海洋炮局迁至南京,扩建为金陵制造局,后来制造出中国第一门轮式后膛炮和第一代重机枪。
1929年,金陵制造局更名金陵兵工厂。抗日战争期间,迁至重庆嘉陵江边,更名第21兵工厂。同期,湖南株洲炮兵技术研究处也迁到这里,更名第10兵工厂。抗战期间,第21兵工厂承担全国60%以上军火生产,其中包括各类炮7500门,重机枪、轻机枪、步枪超过30万支(挺)。
1951年,第21兵工厂更名456厂,第10兵工厂更名152厂。1957年,两厂分别改名长安机器制造厂和江陵机器厂。1958年,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越野吉普车在长安厂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