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您好!请问您有重庆卫视《谢谢你来了》栏目组的电话吗?我也想上节目向帮过我的小学老师说一声‘谢谢’!”9月3日,记者又一次接到这样的读者来电。自从本报今年5月7日在《人文巴渝》版整版报道该节目后,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记者也不断接到这样的电话。
日前,记者获悉,重庆卫视的这档情感类电视节目《谢谢你来了》将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这也是该台制作的情感类节目首次登陆央视。中宣部也曾称赞该节目:“以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全新模式,为情感调解类节目注入清流。”
直击“痛点”
讲述“我们”的故事
《谢谢你来了》第1期,时年53岁的黑龙江人张宝森走进节目向儿子道歉,因自己不听儿子劝说,沉迷跳舞导致家里生意亏损,还写下父子关系断绝书……
《谢谢你来了》第500期,38岁的张兰妮在舞台上,用一首《妈妈的吻》同时感谢帮她完成音乐梦想的生母和养母……
两年零9个月,500多期,1000多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中国故事的呈现、中国声音的传播。
不难发现,从2016年1月开播至今,每周一至周四晚上9点20分播出的《谢谢你来了》,所有的故事无论是道歉还是致谢,讲的都是咱老百姓的事儿。来自天南地北的“我们”在这里分享发生在家庭、事业奋斗历程中的心路历程。正因如此,观众对这档节目的感觉首先就是——亲近。
事实上,作为全国唯一一档以“道歉”和“感恩”为主题的原创节目,《谢谢你来了》并非拍脑袋或追逐热点的产物。节目制片人须小东说,它承载着电视人的追求和责任。
创立之初,栏目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困惑、挫折,他们期待有一个情感诉求的平台,给自己一次面对过往,表达谢意或道歉,重新出发的机会。找到与当代人情感共振的“痛点”后,节目应时而生。
《谢谢你来了》开播后一路飙升的收视率也证明了栏目组的判断。开播当年,平均收视率同时段排位冲进前10;2018上半年依旧保持强劲势头,首播在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排名第7位。
不贩卖苦情
追求真情流露
今年8月6日晚,网友“洋子”在电视机前拿着遥控器找寻喜欢的节目,无意间被《谢谢你来了》里一位18岁女孩的故事吸引。
杨小婷出生在四川成都高新东区三岔镇一个农家,9岁时被确诊为白血病。为给她做骨髓移植,妈妈生下弟弟。不幸的是,弟弟和小婷骨髓配型失败,还患上白血病。万幸的是,经过治疗,小婷病情得到控制,弟弟也成功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康复。为偿还因治病欠下的40万元外债,康复后的小婷摆地摊、做兼职,每月还从800元收入中拿出200元捐给白血病患者。
“这是真实版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家人面对接连打击,没有绝望、放弃,而是同舟共济。”节目嘉宾俞柏鸿说。媒体人石述评也有感而发:“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帮助别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行动。”
看完节目后的“洋子”发了一条朋友圈:“大爱这种真实、温暖、不刻意煽情、充满希望的节目,比虚构的偶像剧好看、有收获。”
《谢谢你来了》的故事,有挫折、矛盾,却不猎奇、揭丑,也不贩卖苦情,而是尊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从而呈现普通人身上的乐观、坚持、勇敢、诚信、孝顺、大爱等正能量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珍贵的真善美。
须小东表示,节目追求真正的好故事,不一定大悲大喜,而是经历人生挫折后,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的平静和温暖。
这也是节目第二个特征——温暖。
娓娓道来的表达
满足观众情感寄托
相对热闹喧哗的综艺类节目,《谢谢你来了》整体节奏平和、缓慢,这在当下综艺霸屏的电视荧屏犹如一股清流。
“说谢谢或对不起必须是当事人发自内心的表白。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栏目编导魏贤良说。
为此,《谢谢你来了》在录制时,会让当事人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以最自然的状态娓娓道来他们发生致谢或道歉事情时的情景,而不是简单陈述。“这样的细节描述能让当事人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该感恩、反思什么。”魏贤良说。
栏目制片人助理邓晓峰说,深挖细节,让当事人意识到自己性格缺陷或人性弱点,再通过嘉宾点拨,找到滋养心灵的“药剂”,也让有类似经历的观众能感同身受。
这样的节目风格也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国家广电总局称:“节目以普通百姓为主角,观照老百姓的情感世界,挖掘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在顺境中指明方向,在逆境中点亮希望,向社会传递爱和感恩的力量,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此可见,节目的第三个特征是“干净”。
谈及节目未来的走向,邓晓峰称,他们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活水”,经过电视语言转化呈现,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