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已是7月末,连晴的天空,远处有乌云翻滚,预示着雷雨即将到来。
喧嚣了一个多月的曲尺码头,逐渐安静。
虽不时有船只停靠,却已不似前些日子般热闹。
“这几年年年如此,自6月中旬脆李开始上市,码头运李子的船就特别多。”27岁的巫山曲尺乡柑园村村民彭斌坐在自家门口,将箩筐里的脆李分装到各个包装盒里。一两天,这些脆李就会被运到全国各地的顾客手中。
今年,彭斌的十几亩脆李为他带来近15万元的收入。而在整个曲尺乡,脆李的销售收入已超过2亿元。
“才搬上来那几年,想都不敢想哦。”放下肩头的一担脆李,彭斌的父亲彭德贵和重庆日报记者闲聊起来。
曲尺码头,就在柑园村下的长江畔,古称曲尺盘,曾是周边山区最重要的货运码头。茶叶、布匹、煤炭等物资,特别是云安盐场和奉节鱼腹浦盐场所产的盐,经长江水路抵达曲尺盘后,再通过骡马转运至铜鼓、庙宇,然后销往湖北。
随着公路通达四方,骡马古道日渐杂草丛生,曲尺盘也从盛极一时走向没落,及至三峡大坝蓄水致水位上涨,彻底淹没于滔滔江水之下。
江水汤汤,带走多少经年往事,也带走了许多人记忆里的曲尺。
长江边的曲尺乡,1/3左右的人口6000多人就地后靠安置。彭斌一家,也迁居到了现在的柑园移民新村,“为了国家嘛,搬就搬了,搬上来了也要想办法过日子。”
高山深谷、土地贫瘠,搬迁后的村民面对的是严苛的自然环境,但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荒山上开垦田地。“只要人能站的地方,都要种点东西,苞谷、洋芋、红苕都行。”
然而,贫瘠的土地无法给予辛劳的人们更多滋养,仅能提供温饱,连年的耕作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彭德贵记得,“一落雨,土就冲到江里面了,还滑坡,危险得很。”
缺少植被覆盖,水土流失更是加剧了当地的石漠化趋势,使村民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现在,每年三四月份,满山都是李花,来看花的人多,六七月份就能吃李子。”彭斌自豪地说,今年3月,巫山首届中国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就是在柑园村开幕的。
当天,漫山遍野李花如雪,漫山遍野游人如织,正是刘禹锡诗中所写“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的美丽景致。
曾经贫瘠且多地质灾害的曲尺,如今变了模样。
改变,始于十几年前。
为让农民增收致富,又为了控制长江两岸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曲尺乡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对三峡库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和石漠化治理两大机遇,全乡干部群众见缝插针复垦荒地,大建梯田,创办果园,大力发展水果产业。
也正是从那时起,彭德贵开始种植柑橘、脆李等水果,家庭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如今,曲尺全乡种植脆李近2万亩,种植纽荷尔1万余亩,还种植了桃子、枇杷、葡萄等水果1000多亩。仅水果一项,今年曲尺乡人均收入就将达到1.2万元,部分农户收入超过10万元。
几声闷雷后,雨滴开始洒落,浩浩汤汤的长江,逐渐在视野里模糊。古老的曲尺盘,已随大江东去;今天的曲尺,桃李漫山,花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