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推进,重庆市不少小学将下午放学时间提前到三点半左右。然而,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尴尬时差让不少家长犯了难——请假不现实、放托管机构顾虑多,所以接孩子放学,以及放学后怎么安排学生课后生活,成了困扰家长和学校的“三点半难题”。
3月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称,“三点半难题”是一个“成长中的烦恼”,各地应因地制宜“各走各路”。3月15日,我市召开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现场会,要求各级学校应坚持“自愿参加、自主确定时间、自主选择课后服务内容”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不同类别学校的课后服务管理。
那么围绕“三点半难题”,重庆做了哪些探索?各方又有哪些建议和意见?对此,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家长们期待孩子不仅“有人管”,还要“有人教”
“我和孩子爸爸都是上班族,老人又都在外地,一周五天,我们没有一天可以接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到私人的托管班,下午五点半下班后再过去接她。”一位姓李的家长说。
“把孩子送托管班我们不太放心,只能把孩子快70岁的姥姥从老家接过来帮我们接孩子。”市民刘先生对此十分无奈。
“学校三点半放学本意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事实上却给家长们增添了不少困惑。”我市一位教育专家称,教育部在2009年下发文件,规定小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因此小学生在下午三点半左右便放学离校。但是,孩子放学时间与家长的下班时间却产生了冲突。
“原本旨在减负的政策措施,兜兜转转,因为家长接送不便产生了‘学校减了负、家长增了负、孩子没减负’的问题。”一位小学校长坦率地说。
重庆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家长将放学后的小学生放进了各类托管班,但效果却难令人满意。
“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太多了。”一位王姓家长表示,“不少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在小学附近租个房子,然后请几个兼职老师,甚至在校大学生负责接送孩子和辅导作业。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所以不同的托管班在场地、教师素质、安全防护等方面条件参差不齐。我家孩子去托管了大半学期,除了完成作业,收获并不大。”
“校外托管班最便宜的每个月要700元,这无形之中也加大了我们家长的负担。”有家长这样抱怨。
事实上,家长们希望解决的不仅仅是“三点半”之后有人接孩子的问题。国内一家网站曾围绕学生放学后的安排做过一次线上调查,在收到的3000多份问卷中,有71%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写作业、预习复习或进行课外阅读。换而言之,家长们期待的不仅是孩子“有人管”,最好还要“有人教”。
学校管理成本如何解决?
就如何解决“三点半难题”,教育部去年2月曾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措施。3月15日,我市召开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现场会,要求各级学校应坚持“自愿参加、自主确定时间、自主选择课后服务内容”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不同类别学校的课后服务管理。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少学校表达了相应的困惑。
“不同学校的具体问题不同, 课后服务师资怎么解决?老师如何计算工作量?无形之中增加的管理成本怎么解决?这些都是每个学校要面临的问题。”北碚区朝阳小学校长邓薇说。
邓薇的担心并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很多学校有个困惑,学校下午三点半以后是老师们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如果开展相关的活动,涉及的成本怎么分担?涉及的相应劳动法律法规的问题怎么协调?”重庆市教科员初教所所长康世刚说。
“我们社区寒暑假会开展公益的学生书法兴趣班,但是没有能力每天举行这样的活动。”南岸区一位社区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该社区以前也曾经开展过学生的托管服务,但只服务本小区的居民,而且没有专职人员接送,放学后还需要家长自己去学校接了孩子后送过来,“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最后也放弃了。”
“若让社区承担学生的课后服务不太现实。”一位社区工作者认为,社区目前承担的事务已经非常繁杂,而一般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带好一群孩子,“搞不好还会误人子弟。”
部分区县尝试政府买单开展课外服务
究竟该如何破解“三点半难题”?据了解,目前全国部分省市开展了相关的试点工作,其中也包括重庆。从去年开始,我市渝北区、南岸区等部分中小学开展了小学生放学后的课后服务试点。其中,渝北区在全区15所学校开展试点工作,为此,去年该区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共有25164名学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参加人数达到了87.26%。
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不同学校也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课外服务。龙山小学副校长罗美莉称,该校在每天下午放学后推出了三项活动:老师监管下的学生自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以及与重庆市少年宫联合举办的少年宫兴趣活动。其中,前两项由区财政买单,免费向学生提供,后者由学生自愿参加。“目前,学校免费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从周一到周五天天都有,项目包括音、体、美等10余个。”
空港新城小学则将课后服务与家校共育有机结合,由家长们轮值担任教师,并开设了警察、护士、医生等几十节与家长职业相关的课程,为孩子们讲授各行各业的工作特点,拓展孩子们的眼界。
破解难题须激活社会资源
“确保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引导各地、各学校通过适度提供校内课后服务,来缓解家校之间的时间冲突。”康世刚称,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学校适当补助,也可以采取向家长适当收费等方式保障三点半课后服务活动经费。
“就课后托管内容而言,每个家庭和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康世刚分析,“三点半”之后,有的需求是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不必再占用晚上的时间;有的需求则是进行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素养的启蒙与培育;有的则是要踢球锻炼身体等,不一而足。所以,解决“三点半”问题,保证有正规的课后托管是第一步,然后是能够让学生们各取所需,才是更彻底的供给侧增量服务。
“破解‘三点半难题’须激活社会资源。”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认为,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的事情,还是社会和政府共同的责任。社会整体需要形成“大教育”的认知观念,明确“课后服务工作”事关每一个人。依托学校的场所和设备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主体并不仅仅只能是教师,社区、志愿者、有特长的家长、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乃至专业社会管理组织和机构等都是可以参与进来的教育主体。“这背后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作用,政府一方面要注重政策支持和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章立制,制定具体规范,确保课后服务工作的教育性、科学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