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是封大王"收藏6万红包封 曾花300元买1个红包封
陈海萍。 广州日报 图
今年59岁的陈海萍,收藏了6万多红包封,从明清时代开始,各年代都有。由于收藏颇丰,他也被称为广州第一红包封收藏家。
由于多次前往东南亚国家进行收藏展示,媒体将他称为“红包封王”、“利是封王”。
在他家中,各式各样的红包封被他逐一分类,有装满米的,装满水的,会变魔术的,3D的,这些被划为“特色封”,明星、电影海报等又被划为“名人明星广告封”。
他说,自己的愿望就是能够建成一个博物馆,叫“封王府”或“封王殿”,作为广府文化的一种补充,与现代人、后代人分享“精神财富”。
“麻烦你一定要刊登我的人像照片呀,我这个名字在网上一搜,除了我几乎都是女的,可我却是个男的呀!”59岁的陈海萍刚刚见到记者,就拿自己的名字开着玩笑。
陈海萍身穿着一身白色的衬衣,将衬衣掖进西裤,打着一条蓝色的领带,出现在年轻人的巷子中,顿时引来其他人诧异的目光,但他丝毫不介意别人的表情或目光。
身住“红包路”耳濡目染
广州一德路,是小商品批发的一条街,而红包之类的小礼品也是在此转运、批发。陈海萍就住在一德路旁的小巷子里。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旁边就是著名的一德路,有着各种各样的小商品,那个时候更是他心中的“红包路”。
在他的客厅的墙上,大部分挂着的是各式各样的“红包封”以及几张陈海萍与其他人的合影照。
1958年出生的陈海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可能真的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你看,我从小住的地方都在红包路 ,我自己又是红包封的收藏者。”陈海萍说,自己从小就比较喜欢绘画,特别喜欢那些色彩鲜艳的小物件。一有时间就会自己到一德路的各种门店去看。
197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陈海萍在一个电子仪器厂工作。“在工作之余就去上业余大学。”陈海萍说,从高中毕业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里,他先后在业余大学里学习了“五金”和“钳工”,甚至还专门在广美学习了油画。这总算完成了他自己心里的一个愿望。
"利是封大王"收藏6万红包封 曾花300元买1个红包封
陈海萍收藏的红包
收藏利是封30年
“我将自己与红包封的经历,分为收集和收藏两个阶段,主要的分界点,就是有没有花钱。”陈海萍笑着说,当他开始为红包封主动花钱的时候,就是他“收藏”的开始。
从那时起,他开始将“收集”转为“收藏”了。当时,他是什么红包封都收,在一德路的老板们都知道,有一个收集红包封的“怪人”。“一个红包封也就5分,但是我会给5角,让他下次还给我留着。”
花300元买一个“红包封”
陈海萍指着一个印有几位明星的“红包封”说,正是这个“红包封”让他开始了“收藏”之路。他回忆说,当时也是在过年期间,他的一个香港的亲戚,给了他一个“红包”,红包封面上就是当时最火爆的“明星”——周润发、张国荣等。在红包的封面上还写着四个字——“纵横四海”,也是当时最流行的电影。红包封面实际上就是电影的海报。
“我当时一看到这个红包封,就眼前一亮。”陈海萍说,当时他在一德路上看到的,都是“福”、“寿”、“禄”等传统的红包封,像这种明星海报印成的红包封还是第一次见到,很新鲜。
随后,他就萌生了购买红包封搞“收藏”的念头,让在香港的亲戚为他带各种各样的红包封。这让对方也感到了惊讶异常,一个小小的红包也要从香港带?对方还不忘“泼冷水”,让陈海萍至今记忆犹新,“你的钱很多吗?要包这么多红包?”
对方的问话也让陈海萍颇为尴尬,他只好回答说,是自己为了研究美术才让对方带的。“亲戚还是从香港带来了许多红包封,也是花钱托人买的,十元、二十元、三十元、五十元不等。”
当时,收藏的一个最贵的“红包封”是300元。“本来是200元的,我多给了他100元喝茶,让他以后继续帮忙。”陈海萍说。
“利是封大王”美名远扬
从那以后,他“利是封大王”的美名就传开了。经常会有来自香港、北京的朋友,给他送来年代久远的“红包封”。他则称自己是“渔翁撒网,什么都收”,只要是没有见过的,就会花钱收购。
他告诉记者,红包封的价格并不高,最高也不过是100元左右,只有少有的几个红包封是200元甚至300元。当时他收购的300元的红包封就是一个“1930年”的红包封。此后,也花了200元收购了一个“光绪三十年”的红包封。
“如何判断红包封的真假或年代?花这些钱收购到底值不值?”对此,陈海萍则“嘿嘿”一笑说,“其实人们更关注的是红包封里面的东西,谁还会要红包封呀,都是随手就扔掉了。”
那枚“光绪三十年”的红包封,他当时也曾询问过这个红包封的来历,对方则告诉他,是广东开平的一个大户人家,在清理垃圾的时候,有个清洁工捡回来的。“为什么清朝的东西会留到现在?我觉得很大的一种可能,是当时有人看书的时候,顺手将红包封作为书签,夹在了书里,直到再次整理的时候才发现。”
对于红包封年代的判断,陈海萍说,其实每个时代还是有那个时代的工艺,所以制作出来的红包封也有所不同,具有时代的“烙印”,比如当时的纸质、图案、印刷技术等。
春节翻垃圾桶找红包封
如今,陈海萍收藏的红包封已经超过了6万个,经常会受邀到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内地城市等展示收集的红包。媒体将其称为“红包封王”、“利是封王”。
他告诉记者,作为“红包封王”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自己不努力,“宝座”就会拱手让人了。
所以,他并不介意弯下腰去捡路边被丢弃的红包。
他并不觉得在路边捡红包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毕竟是自己收藏喜欢的东西。他告诉记者,每逢大年初二,他都会到广州各处转,看到有被人随意丢弃的利是封,都会捡起来。到了晚上的时候,为了抢时间第二天不被清洁工将垃圾桶中的红包封烧掉,还会连夜去翻垃圾桶找红包封。
而到了正月十五之后,路边就会有不少被丢弃的桃花、桔树等,上边经常会挂着红包封,陈海萍也会到路边去“收集”。
“要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收藏红包封已经超过了30年,偶尔,妻子也会“唠叨”几句。
尽管如此,陈海萍还是坚持自己的收藏。
他告诉记者,他现在的工作是“企业管理、品牌策划、美术家教”,尽管生活不算富裕,但还过得去。
“我打算将我的红包封收藏室建成一个个人的博物馆,叫封王殿甚至叫封王府都行。”陈海萍笑着说,红包封文化是广府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岭南人,希望能够将利是封作为一种文化的补充,与市民分享。
他笑着说,有人这样和他比较,“我开的是豪车,你开的是什么车?我经常去全球旅游,你去过哪里?”他总是回答说,“我不会开车,但是坐的是价值几亿元的高铁。国外经常有不少人请我去旅游,包吃包住还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