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8月21日上午7点半左右,正在江津支坪中心卫生院住院的曾云(化名),照了颈部CR,等她吃过早饭回到病房时,由江津区中心医院医生写的诊断报告,已传回支坪中心卫生院。
不用跑路,在一级医院住院的曾云,就享受到了相距十多公里的三甲医院医生的诊断。让曾云享受到这种服务的系统,是一家位于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的企业——中迪医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区域医疗(远程)影像诊断平台。
系统代患者跑腿
两家医院会诊病情
给曾云看颈椎CR片的是江津区中心医院放射科医生朱世庆。
作为江津区区域医疗(远程)影像诊断平台的四位值班医生之一,21日早上8点,朱世庆打开电脑进入江津区区域医疗(远程)影像诊断平台,一条绿色的“新的会诊信息”闪动着,这是系统在提醒他,已有乡镇卫生院上传了影像资料。
朱世庆点开一看,是一张颈椎CR片,仔细分辨后,有12年工作经验的朱世庆给出了诊断报告,“和支坪卫生院的诊断结果一样,患者颈椎有增生,没有其他病变。”
报告写完,朱世庆按了确定键,这条信息立即由绿色变成黄色。
朱世庆的另一位同事接到这条信息,审核无误后,这条信息再次变成蓝色。“这说明我们写的这份诊断报告已经通过了,可以直接返回给支坪医院了。”
系统接到朱医生的诊断报告,支坪中心卫生院的彭年洪把它打印出来给曾云看,“结论都是一样的,你用不着再跑江津区中心医院了,这就是他们医生写的诊断报告。”
影像诊断平台
让超过1000万人受益
“从硬件上说,这就是分布在各个基层医院和三甲医院的电脑和医学影像设备,软件则是我们开发的一套系统。我们这套系统打破了各个医院的信息孤岛,把这些医院的医学影像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对CR、DR、CT等影像实现集中诊断。”中迪医疗副总经理杨策说。
江津已建立了以江津区中心医院为中心,连接二十多家乡镇卫生院的平台。“我们还承诺远程诊断病例自收到资料后一个小时内签发报告,急诊的话只要半小时。”杨策介绍。
除了江津,潼南、黔江、巫山等11个区县,也拥有了自己的区域医疗(远程)影像诊断平台,接入基层医疗机构近300家,已超过1000万人受益。到2018年底,区域医疗(远程)影像诊断平台,将覆盖我市80%的区县,近2000万人受益。
杨策透露,诊断的项目也要逐步增加。“下一步,我们还要建区域检验、区域心电等平台,助力分级诊疗落地实施,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说,下一步,检验报告、心电图、病理报告等,也可实现远程诊断。
政府支持
减免税收和房租
中迪医疗的区域医疗(远程)影像诊断平台也已经在巴南落户,“一期已经建好,巴南区人民医院和五家基层卫生院进行了互联互通。”杨策说,平台在主城区之一的巴南推进,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
“按照相关政策,税收给我们三免两减半,现在一千多平方米的办公楼,也有租房补贴。”杨策说。
今年底,中迪医疗健康产业中心项目将正式入驻巴南区职教城云教育产业园,“有3300多平方米,按照相关政策,免收两年的租金。”
按照公司规划,中迪医疗健康产业中心还会有健康管理、第三方诊断、医疗耗材等十大中心。“项目建成后,预计未来5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以上,同时带动30亿元以上相关产业发展,解决2000人就业。”杨策说。
从落户巴南时,年销售收入不到一千万,到如今创新研发医疗互联互通系统,年销售额上亿,在新三板上市。杨策感叹:“说实在的,真是离不开巴南政府部门的支持,只要是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他们都主动和我们对接,指导我们积极申报。”
创新招商模式
引进专才成立招商组
中迪医疗落户巴南,是巴南区目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为促进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持续创新能力,该区先后出台了《巴南区关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激励政策,“目的就是要对重点工业企业,产业转型一批、技术改造一批、产品升级一批、模式创新一批,我们还建立起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导向的补助机制,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巴南区科委相关负责人称。
巴南区还狠抓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比如麻柳生物医药产业园,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医药专业人才等成立区医药招商组,引进的众多项目及产品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麻柳生物医药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称。这些企业包括在肿瘤等生物大分子药物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智睿生物、美国Athenex制药、全球最大的眼药水制造企业日本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