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乱放成堆、臭气熏天、脏水横流……几年前,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十多万头奶牛每天产生的粪便颇让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头疼。
如今,洱海流域内已形成一套从养殖场到牛粪收集站、牛粪加工厂再到田间地头的牛粪处理机制。牛粪被加工成有机肥,成为村民眼中的“黄金”。
曾经的“粪灾”得到解决,苍山洱海间“点粪成金”的做法折射出当地绿色发展的蜕变。
洱海位于大理中部地区,其流域奶牛养殖历史上百年。专家估算,洱海流域村民养殖奶牛10万头左右,奶牛、猪等家畜以及鸡鸭等家禽每年产生粪便约250万吨,除还田、自然风干外,大部分都无法处理,成为洱海面源污染中占比较大的一项来源。
段立森今年44岁,自家小院位于弥苴河东岸,河两岸是清一色白族民居,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行的村内道路干净整洁。他家整个院落分为内院和外院,一家六口人住在内院,而23头奶牛圈养在外院,正中是个堆粪池。
这一池牛粪的味道很不好闻,如今却是段立森眼中能换钱的“宝贝”。
他将牛粪装进7个塑料桶,搬上农用三轮车,沿着河边村路,一路驶往约2公里外的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关牛粪收集站。
收购站里已排起了长队。自2012年上关牛粪收集站建成以来,每天来卖牛粪成了段立森和周边奶农们的新“工作”。
“每吨能卖80元钱。”段立森说,“一年下来,我家卖牛奶可挣10多万元,光卖牛粪也能挣3万多元。”
“2012年以前,牛粪处理可是难题。院子里臭烘烘的,村子里、河岸边、房屋前,只要是空地,都堆着牛粪。”段立森说,到了下雨天,粪水流得到处都是,“很多就流进了弥苴河,又顺河流入洱海。”
面对严峻形势,当地近年来取消网箱养鱼和机动渔船,采取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地等举措,实施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建设、流域水土保持等,全力推进依法、工程、科学、全民治湖和网格化管理“四治一网”工作,有效改善了洱海水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