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频道消息 7月30日,江津区柏林镇党群办文员饶辉放弃休息时间,一早就赶到该镇华盖村十七社了解灾情。他边走边看,将一条新修不久、300多米长的灌溉水渠从头到尾查看了一遍。
“幸好昨日的大雨没有造成损毁。”饶辉说,他最放心不小的就是这条水渠,前段时间连晴高温,全靠这条水渠才保住两侧的60多亩稻田。现在,这些水稻即将开始抽穗结实,更是一天都离不开这条水渠。
饶辉对这条水渠如此放心不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是由他亲自主持修建的,也是他在柏林工作两年来干出的第一件“大”事情。
“我就是办公室里的一个‘小文员’!”饶辉解释道,他平时主要从事公文及材料撰写、会务等办公室日常事务,工作头绪多,任务琐碎繁杂,一年到头下不了几次村。但今年4月开始实行的一项制度,“逼”着他下村了。
4月22日,柏林镇党委、镇政府制定出台机关干部联村驻社工作机制,并通过“双向选择”,将镇机关所有74名干部派到全镇76个社担任驻社干部。因干部人数不够,有两名干部还分别担任了两个社的驻社干部。镇里的6名党委委员分别兼任5个村、1个居委会的驻村(居)领导。
与此同时,该镇建立了配套考核办法:干部每次走访,必须群众签字才算数;干部干得好不好,主要由村民打分评定。
饶辉由此成了华盖村十七社的驻社干部。驻社后,他立即开展走访了解情况,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决定带领大家修建这条灌溉水渠,并很快筹措了2万多元资金。
但水渠修到一村民的田头时却遇到了阻拦。该村民死活不准水渠从他的田里过,任谁劝说都不听。饶辉问原因,他横竖只有一句话:“反正不准从我的田里过。”
一天,饶辉找上门去谈心,见这位村民猪养得好,就向他讨教养猪技术。这位村民最终打开话匣子,道出了原因:“你偏心!”原来,他家在附近还有一块田,距离水渠规划线路较远,无法从水渠引水灌溉,所以希望水渠改道。
“照你这个改法,水渠长度得增加50多米,已筹集到的两万多元资金就不够了,而其他社员肯定不会同意增加投入。”饶辉耐心地解释。
“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还是不得干。”该村民死活不松口。
次日,饶辉到工地了解施工进度,无意中发现该村民正将工地上的水泥往自己家里搬。“叔叔,我帮你搬嘛。”饶辉二话不说,就开始帮他搬水泥。“谁要你的水泥?”这位村民的脸顿时红了,又把水泥搬出屋外。
“叔叔,你看马上要栽秧子了,大家都盼着赶快把这条水渠修好哩,要不大家又得挑水灌田了。”饶辉趁势劝道。该社员最终松了口。
5月中旬,一条300多米长的水渠正式建成投用。
“这件事让我很有成就感。”饶辉说,过去他下村时村民对他不冷不热,这件事办成后大家对他亲切了很多,见面总要主动拉他到家里坐一坐。
担任驻社干部期间,饶辉每周至少要去社里走访一次。如今全社200多户村民的情况,比如哪户住在哪个院子、哪些家庭情况比较困难、哪几户的住宅属D级危房户,他都一清二楚。
“我们建立干部驻社工作机制的目的,就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柏林镇党委书记龚元伟说,多年来,他们虽然建立有干部驻村制度,但因柏林位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再加上相关考核制度不完善,驻村干部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浮在面上”,下村时往往就是去村委会坐一坐,“多数村民很难见到他们,更难直接向他们反映问题。”
龚元伟说,自建立干部驻社工作机制后,机关干部真正实现了“两眼向下”“沉在基层”,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干群关系显著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