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阳在创作中。
袁正阳。
感言 悲剧往往能平复人们的情绪。我的画作带有伤感色彩,希望它们能为深陷泥沼的心灵带去慰藉。
简介:袁正阳,生于1955年,巴南李家沱人,1971年入伍,1980年进入解放军报任美术编辑,1987年转向写实油画创作,现为“中国写实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重庆频道消息 去年11月11日至25日,“2016‘中国写实画派’十二年展”在北京1 1艺术中心成功举办,展出了“中国写实画派”30名画家的近百幅重要作品。其中的《远雷》和《轻风拂门》,便是袁正阳的作品。
袁正阳是当代中国写实主义实力派画家,如今的作品以油画为主。但与传统学院派油画相比,他的油画风格独特:追求中国意境,人物总是极力写实,背景却爱采用晕染方法,营造出忽暗忽明、流转变幻的墨气效果。
袁正阳常常将他感受到的人性脆弱表现在画里,作品因此多带有伤感色彩。在不少人看来,这正是其艺术价值所在。
因绘画专长被特招入伍
袁正阳是巴南区李家沱人,出生于1955年。
袁正阳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经常把墙灰刮下来做颜料,拿地板、墙壁做“画纸”。那时候,街上、课本里能看到的各种宣传画、漫画、连环画,全是他的临摹素材。
1971年,袁正阳在求精中学读初二,部队到学校来招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入伍。因为绘画能力出众,袁正阳被选中了。“从小时候起心里就有‘从军梦’,得知自己能去部队做美术宣传工作,兴奋得几天都睡不着觉。”他回忆。
就这样,初中还没毕业的袁正阳,穿上了军装。
“部队对画画的要求不高,以临摹为主,也不讲究光影层次。”袁正阳介绍道。
1972年,袁正阳获得机会到四川美术学院进修半年,主要学习素描、水粉和国画。此前一直走“野路子”的他,终于有机会真正了解一些美术基础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构图、色彩,慢慢了解到画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次进修,对袁正阳的绘画水平的提升有明显作用。
但即便是这一阶段,袁正阳的绘画学习也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学院教学步骤进行,比如学习素描时没有经历练习画静物的过程,而从一开始就直接画真人。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袁正阳跟随部队赶赴前线。这次经历,让他永生难忘,对他后来的绘画创作影响很深。
从国画转向油画
1980年,因为素描基础扎实、造型能力突出,袁正阳被部队推荐到解放军报做美术编辑。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在全军组织考试,准备招20多个学生。袁正阳如愿考上了,进入只有6名学生的国画班,得以接受系统、正规的美术教育。
在导师刘大为(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指导下,袁正阳深入学习了国画创作方面的知识、技巧,技艺日益精湛,也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国画作品。其中,《破晓》曾参加全国美展,《延安周末》(与刘乃鹏合作)曾获“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佳作奖”。
1987年,在擅长油画的著名画家艾轩鼓励下,袁正阳转而从事油画创作,“相比于意境超然、空灵的国画,我发现自己对用油画的形式进行写实创作更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学油画不到两年时间,袁正阳的油画作品《一把椅子和一位战争幸存者的肖像》便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被收进《中国美术史全集》。正是这幅作品让他声名鹊起,并奠定了他在中国油画界的地位。
1999年8月袁正阳转业后,前往美国游历。
在美期间,袁正阳每个星期都要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同时还兼职为纽约345画廊画画。“在美国一年半时间里,我觉得非常充实,油画水平提高了,见识也增长了。”他向记者介绍。
2001年,袁正阳回国,继续从事写实油画创作。
2004年,袁正阳和艾轩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2005年3月,这个画派更名为“中国写实画派”,成员也由最初的13人增加到30人,汇集了艾轩、陈逸飞、杨飞云、王沂东等中国油画界精英。
一次非同寻常的创作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了,灾情牵动着袁正阳的心。
5月14日一大早,袁正阳给艾轩打电话,提议“中国写实画派”画家集体创作一幅反映抗震救灾的巨画,拍卖所得善款捐给灾区。这一想法得到了艾轩及其他成员的支持。
5月15日,“中国写实画派”的艺术家们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以下简称“美术馆”)紧急集合,议定由袁正阳等负责创作素材的收集、整理。
5月16日早晨9点左右,袁正阳把解放军报和新华社记者在震区拍摄到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带到美术馆给大家观看。
5月18日,袁正阳和艾轩等人在美术馆反复讨论后,决定以抗震救灾的时间进程为主线进行创作,同时明确了创作内容。
5月19日,创作开始。整个过程紧张有序,画家们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
5月26日,巨型画作《热血五月·2008》完成。它长20米、宽2米,由16个画面组成,表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救灾的悲壮情景。
当晚,这幅作品被送到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义拍活动现场,拍出了3350万元的高价。这笔钱全部被捐给了地震灾区。
“离开重庆36年了,我很思念家乡。”袁正阳告诉记者,他并不是一个高产的画家,一年最多画四幅画,而他现在的创作灵感,常常来源于小时候在重庆生活的记忆。
他表示,希望未来有机会把作品带回重庆,在家乡人面前展出。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