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骞(左二)在水稻高产示范片区了解收成情况。
重庆频道消息 王骞,1969年生,綦江人,我市知名农业专家。2010年,带领重庆农业技术团队前往非洲,参与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该示范中心已建成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高产示范片,为解决当地粮食问题、增进中非友谊,以及扩大中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巨大而独特的作用。
感言:耕耘非洲,收获不一样的“果实”。
非洲,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千里马村。“目前,我们基地栽植的水稻,亩产最高达800公斤。”记者不久前来到这里的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时,该中心农业专家王骞正在为来自日本一所农业大学的参观团介绍中心的农业技术发展和推广情况。
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承诺建设的14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之一,具体由重庆负责实施对口援助。2009年该示范中心启动建设,2010年,我市派出了以知名农业专家王骞为首的农业技术团队参与基地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该中心已成为当地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领域最重要力量之一,为解决当地粮食问题、增进中非友谊、加强中非交流合作,以及扩大中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发挥出巨大而独特的作用。
远赴非洲,辛勤耕耘获成功
王骞1969年出生于綦江农村,因为家里穷,年幼时经常缺衣少食。那时,王骞便有了个梦想:长大后要当一名农业专家,种出更多粮食来。
后来,他如愿进入西南农业大学农业专业,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1990年,大学毕业的王骞进入重庆市农科院,专攻水稻种植技术研究。
2010年,有着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王骞,作为一名农业专家、水稻种植技术专家奉派率团前往非洲,参与中国援助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他的使命就是,用中国的技术,帮助坦桑尼亚农民种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推动解决当地的粮食问题。
刚到坦桑尼亚时,示范中心还没建好。他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快示范中心建设,另一方面在很短的时间里开荒造田30亩,提前开展水稻栽种试验。
“那会儿设施还很不完善,我们只得人工栽秧,为抢时间还常在晚上加班。”王骞笑着说,那段时间,团队成员从早到晚都是一副“泥人”的模样。
2011年,示范中心顺利建成投用,王骞和同事们栽培的第一批水稻生长也很不错。
然而出乎意料,这批水稻亩产居然只有可怜的190公斤——同样的稻种,在中国亩产可达400公斤左右。
经深入调查、分析,王骞发现了其中原因。原来,坦桑尼亚的气候、土壤情况和重庆完全不一样:重庆水稻通常在二月份播种,而在坦桑尼亚则需要一月份播种,此外当地土壤中锌元素含量严重偏低。
2012年,王骞带领团队再次进行试验,选用我市的Q优系列稻种,适时播种、移栽;同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为土壤补充了锌等微量元素。
这一次,水稻栽培试验获得了成功,亩产最高达800公斤,创造了当地水稻亩产的新纪录——一直以来,当地水稻亩产只有200—300公斤。
推广技术,真诚打动当地人
建设示范中心的意义,不仅是在当地种出高产、优质的水稻,更在于推广科学的种植技术和优良水稻品种。
示范中心的水稻试种获得了成功,然而,王骞及其团队成员在推广技术和稻种时,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麻烦”。
本来大家以为当地人肯定会乐于接受能带来高产的新技术和新稻种,但这一结果并未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地人习惯了直接播撒稻种这一比较粗放的“旱稻”栽种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当地农户并不信任这群外国专家所推荐的技术和稻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骞和团队成员一道,挨家挨户上门介绍新技术、新稻种的优势,并亲自下田指导当地农户,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新的水稻栽种技术。
中国专家们的真诚打动了当地人,越来越多农户开始采用他们推荐的水稻栽种技术和水稻品种。到了收获季节,这些农户的好收成,又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水稻种植技术最好的“宣传范本”。
几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示范中心周边已形成了面积近万亩的“水稻高产示范片区”,亩产平均达400公斤。千里马村也一跃成为这一地区有名的水稻高产基地,经常有远近农户慕名前来学习和观摩。
同期建成的,还有玉米等多种作物的高产示范片。
推动当地农业发生巨大改变的中国专家们,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信赖。“走在街上,常会有当地居民很兴奋地用中文对我说:‘你好!’”王骞介绍道,纯朴非洲人民所表现出的善意,也让他心中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新的思考:完善粮食产业链
示范中心在水稻种植和推广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与此同时,当地的粮食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在坦桑尼亚,粮食供求的“淡旺季”现象非常明显:收获季节,粮食集中上市,往往造成“粮多价低”的假象;过一段时间,不少地区却又会出现缺粮问题。
王骞认为,这和粮食供应总体不足有关系,和产业链不完整也有关系。具体说来就是,当地的粮食加工、储藏能力较差,难以起到“缓冲”的作用。
“这是我们下一步希望推动解决的问题。”王骞说,近段时间他正在研究,考虑通过引入国内资本,将重庆的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复制到坦桑尼亚,在当地建立集科研、示范、生产、加工、储藏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这样,就有望完善当地的粮食产业链条,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解决当地粮食短缺的问题。
在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和水稻优良品种的同时,示范中心还在玉米、香蕉、蛋鸡种养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示范性实验,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带动更多当地农户增收。
“非洲其实很有魅力。”王骞说,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我将继续在坦桑尼亚做好自己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工作,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坦桑尼亚人民,促进中国、坦桑尼亚两国的交流与合作。”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