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土特产在网上找到了“婆家”,农民的钱袋也随之鼓了起来,农村电商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精准扶贫的良策。截至2016年年底,京东在全国832个贫困县吸纳近5000家合作商家,上线近200万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增收。什么“土货”受欢迎?哪个城市吃货多?来看看京东首个扶贫大数据报告吧!
零食蛋类农产品受欢迎 重庆吃货买走一成多
数据显示,2016年京东平台上销售的来自贫困县的农特产品,休闲零食、蛋类、水果、米面杂粮、坚果炒货、熟食腊味等是最畅销的品类。其中苹果、猕猴桃分别以7.62%、4.44%的占比,成为最亮眼的两个单品。
与2015年相比,来自贫困县农特产品中零食类、蜂蜜、蛋类、水果等销量增长明显,其中蜂蜜增长12倍,蛋类增长11倍,国产水果增长8倍,茶叶增长6倍,工艺礼品增长4.6倍,充分体现了来自贫困地区绿色、有机农特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来自贫困县的农特产品,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其中北京、重庆、广东、安徽、上海成为贫困县农特产品销售最多的5个省区,销售额占比分别为12.21%、10.3%、9.11%、8.08%、7.67%。
乐于购买贫困县农特产品的人群,从年龄分布来看,26-35岁的年龄段占了绝对主力,达48.94%;从职业分布来看,白领占到30%、农民占25%、学生教师占22%、公务员事业单位占9%,从性别来看,购买农特产品的女性比例显著高于京东平台平均水平。
帮扶贫困地区龙头企业 打造扶贫发动机
贫困地区由于区位、资源等条件的约束,简单的救济不足以帮助当地经济建立起造血能力。只有从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参与支持,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区域及贫困人口改善经济面貌。在扶贫实践中,京东认为,以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为抓手,促进当地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是实现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京东与四川苍溪当地龙头企业华朴农业公司在红心猕猴桃产业上的合作,即是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京东通过分析用户画像,面向高收入客户精准营销,将品牌为“一颗红心”的猕猴桃产品推广成为明星产品。三年下来,华朴农业从年销售额不足千万成长为销售额过亿的龙头企业,当地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超过5万亩,平均每亩土地流转增收1500元,每亩种植增收1.6万元,帮扶了数百个家庭。
除提供电商销售、物流体系支持,京东还为扶贫项目提供了金融支持,从而形成闭环的扶贫链条。目前京农贷已发放扶贫免息贷款45万元,帮扶超过100户贫困户,每个贫困户可增收3000元左右。扶贫跑步鸡项目将逐步在京东扶贫示范县中推广,预计将带动2万农户实现稳定脱贫。
电商扶贫不只是卖“土货” 用工、创业、金融多方面赋能机制
早在2015年初,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就提出了京东农村电商发展的“3F战略”,即工业品进农村战略(Factory to Country)、农村金融战略(Finance to Country)和生鲜电商战略(Farm to Table),致力于解决农民买好东西难、借款贷款难、农民赚钱难的“农村三难”问题。2016年1月,京东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把扶贫效益和价值最大化。
还以为电商扶贫只是卖卖土特产?据了解,京东电商扶贫战略包含了产业扶贫、用工扶贫、创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四大策略,并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摸索出培训→金融→农资→追溯→物流→销售→品牌→招工等八大环节的帮扶体系。
扶贫工作的重心放在打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以农副产品、生鲜冷链物流为突破口,帮助贫困地区的优质农副商品以最快的速度传送到城市百姓的餐桌上,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扶贫对象致富。截至2016年年底,京东在全国832个贫困县吸纳近5000家合作商家,上线近200万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