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勤(左二)在指导日本人创作中国水墨画。
曾勤,1969年出生,渝中区人,日中现代墨画会会长、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员。
■ 感言:一旦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那就努力坚持下去,往前走。
重庆频道消息 从去年12月25日起,曾勤与父亲曾令富、妹妹曾黎三人联合作品展,在日本奄美田中一村纪念美术馆举行。
曾勤于1992年东渡扶桑,迄今已在日本生活24年,其间一直致力于中国水墨、日本岩彩的结合与创新,并创办日中现代墨画会。
前不久,曾勤在日本群马县高崎市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愿意用手中的画笔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留日 努力坚持“往前走”
曾勤的父亲曾令富是重庆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她与妹妹曾黎可以说是“在画堆里长大的”。
“小时候就梦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开始在父亲指导下学习绘画。”曾勤回忆。
1990年,曾勤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大二时,她退学了,为前往日本就读设计专业作准备。
1992年,曾勤先到日本一所日语学校学习日语。
“由于种种原因,我在日本的第一年过得很艰难、很不如意,一度想要回国。”她说道。
“自己的路自己走,不要轻言放弃!”父亲为此多次来信鼓励曾勤,并寄来宣纸、墨汁,督促她坚持画画。
两年后,曾勤得以进入日本创造学园大学,因为该校没有服装设计专业,她最后选择了装潢设计专业。毕业后,获聘留校任教。
在曾勤大学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曾令富依然坚持为她寄来宣纸、墨汁。
“其中凝聚着父亲的一腔希望,我经常觉得,不好好画又怎么对得起他?那时就想,既然已经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那就努力往前走,干出点名堂来。”曾勤对记者说。
她最初的创作方向是中国水墨画,后来又拜日本画家为师,潜心学习日本画。曾勤说,日本画的颜料使用技法吸引了她。
尝试 融合中日绘画技艺
在奄美田中一村纪念美术馆举行的作品展中,参展作品《幻》《彼岸》较为充分地展现出曾勤的创作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用笔与日本传统岩彩技法的结合。”日本著名美术出版社求龙堂在出版曾勤作品集《一花一世界》时评价称,曾勤的作品借助岩彩颜料、贴银箔、线刻等技法,显得富有力量却又纤细、冼练而又优美,拥有惊人的存在感,“就是她的一个创新”。
2015年10月16日,在“日中现代墨画会展2015”开幕式上,曾勤向世人展示了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
在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保尔的伴奏下,她身着白色汉风长裙、手持画笔,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大写意技法,结合传统日本画岩彩的使用,在20多分钟时间里即兴创作了长4.8米、宽1.6米的大型作品《荷花》,让观众感受到了音乐与水墨、中日绘画技艺和谐融合的魅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
为画花,曾勤经常在自家花园里凝神观花,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为创作作品《映》,她一次次远赴海边,感受大海的气息;为创作《时》,她甚至潜水到海底,从下向上观察这个蓝色的世界。
为了创作《千手观音》,曾勤用了7年多时间准备,还专程回国到大足、敦煌观摩观音像。
“面对这一幅不同寻常的水墨画,我的心怦怦直跳。”日本综合美容家峰顺子在收藏曾勤的敦煌梦系列作品之《心莲》时感叹,“画面中的水滴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
“架桥” 推动中日文化交流
“中国水墨画非常有趣……”这是一位日本朋友写给曾勤的感谢信。在曾勤手里,这样的感谢信有200多封。
曾勤目前住在日本群马县高崎市。
为让更多的日本青少年了解中国水墨画、了解中国文化,从2007年开始,曾勤经常应邀到当地的公民馆、小学传授中国水墨画创作技法。
她经常教孩子们画大熊猫。通过画大熊猫,许多日本小朋友慢慢喜欢上了中国,甚至想到中国看看真正的大熊猫。
曾勤意识到,这不只是简单的水墨画创作,更是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花一叶一滴水都是有生命的,我希望自己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对爱与和平的追求,能引起不同国籍观众的共鸣;希望借此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就像水墨画与日本画的融合一样惊艳而和谐。”她这样对记者说道。
目前,有100多名日本人跟随曾勤学习中国水墨画,其中有小学生,也有80多岁的老人。万里长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重庆吊脚楼等,是曾勤水墨画教学中常用的题材。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采访现场,一位师从曾勤学画的日本老太太对记者说,她学水墨画两年多了,不但绘画水平提高很快,对中国的了解也越来越多,“真想‘走出’水墨画,去中国看看。”
原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池田政治先生称,曾勤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结合了日本画的岩彩技法,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绘画世界”。
从留学生到大学老师,再到日中现代墨画会会长、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员、高崎市认定社会教育讲师,曾勤用一支画笔“绘”出了一座座中日文化交流之桥。
曾勤说,重庆人执着、坚韧的性格给了她坚持前行的力量;重庆的吊脚楼、三峡风光给了她创作灵感,“我虽然身在异国他乡,画笔落处,却每每透出对家乡重庆无尽的眷念。”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