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钟在接受记者采访。
重庆频道消息 袁钟,1955年生,万州区人,医学博士。自1991年起,一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任职,现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感言:作为一名医生,医术很重要,但更值得重视的是医德。
“医患双方本应如战友般亲密无间,可现实中的情况往往相反。”袁钟感慨地表示。
今年7月的一天,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正忙于为一场演讲准备PPT的他放下手中工作,和记者聊起了多年来学医的历程,以及近年来他给自己找的一份“苦差事”:到全国各地举办讲座,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出一份力。
刻苦攻读,获医学博士学位
早年,因为母亲在电影放映队工作,袁钟常常“奉派”到自家附近的医院给医生们送电影票。一来二去,小袁钟与医生们熟络起来,对他们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本事很是崇拜,渐渐有了“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
袁钟原本可以进入北京某高校深造,但因为家庭成份问题痛失良机,最终来到万州本地一家中专学医。1978年毕业后,留在学校任教。
“当时还年轻,一心想着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袁钟回忆。
1985年,不甘于在一家中专平平淡淡“混日子”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儿时当医生的梦想算是实现一半了,可是未来的路该如何走,袁钟心里没有底。
“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我的成绩优异,导师劝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我当时很迷茫,有点不想读了。”袁钟回忆,在妻子的再三鼓励下,他还是选择了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刻苦攻读几年后,袁钟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如愿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巧遇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前来招聘编辑,他被录用了。
视角独特,推动中西医融合
“虽然在出版社的工作与当一名医生有些不同,但是能够在著名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工作,我还是非常自豪。”袁钟告诉记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以西医闻名于世,而他学的是中医,所以刚参加工作时并不太适应。
为此,他找来大量关于西医的专业书籍,放弃了几乎所有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从头开始学习。
伴随着对西医理解的不断加深,他开始结合自己丰富的中医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试着撰写一些养生乃至疾病治疗方面的文章。
“西医讲究量化、实证,比如几克药、几滴药水,中医则不然。”在袁钟看来,中医更擅长的是疾病预防,因此他期待通过研究,在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相结合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并将自己的见解形成文字与医学界人士、患者交流。
这些文章见解独到、言之成理,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受到众多医生和患者的推崇。
阅历渐增、视野越来越开阔的袁钟,近年来又将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
他发现,虽然我国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人们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却呈下降趋势,这直接导致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小时候大家对医生的尊敬,越来越淡薄了。”
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园里,袁钟也经常接触到一些迷茫的“准医生”,这些医学专业的年轻学生想当个好医生,可是面对社会上日益严重的不信任情绪,他们变得不自信起来。
新的工作:推动回归“医疗本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袁钟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内举办了一个主题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讲座,引发广泛关注。
从此,他踏上了漫漫的“讲课”之路,前往全国各地举办一场场讲座,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引导,推动更多医生和年轻的“准医生”回归“医疗本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一位年轻人想拜师学武术,师傅没有马上答应,说过一段时间再说。年轻人问为什么,师傅回答:‘我要先了解你的品性如何。学会了一身功夫的人不管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都更容易,所以收徒传功夫是件大事……”这个寓言式的故事,袁钟在许多讲座中都引用过。
袁钟试图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尤其是年轻医生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好医生可以悬壶济世,一个坏医生则可以谋财害命。”
袁钟说,现在一些医院管理者整天想着如何“利益最大化”,为此甚至不择手段从其他医院“抢夺”病人。在他看来,当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有医德的医生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才可能真正成为一名好医生,“如果只是想赚钱,还有很多别的工作可以选择。”
“如今‘医院排名’‘科室排名’‘专家排名’满天飞……可是这些东西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又有多大用处呢?”袁钟说,每每看到患者熬夜排队挂号等不正常现象,他心里就十分难受。同样让他难受的,还有那些年轻医生们的纠结,“时常有年轻医生或医学专业的学生找到我倾诉:‘袁老师,我想做一名好医生,可是我能获得信任吗?’我觉得,帮他们重拾信心同样是我的责任。”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近年来,袁钟一次又一次接受邀请到全国各地的医院、医科大学举办“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主题讲座,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医生、准医生重建信心并找准自己的行医之路,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出一份力。
迄今,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这样的讲座100多场,影响越来越大。“我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袁钟这样表示。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